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诗中的“严郑公”和“黄阁老”指的是同一个人——作者的好友严武,其实作者与严武的父亲严挺之关系最好,连带着与严的儿子也成为好朋友。
严武是高官,两度任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作者的成都草堂就是在严武第一次主政成都时修建的。
唐宝应元年(762),严武调任长安为官,成都附近的军阀发起反叛,挑起战争,作者被迫逃离成都。
两年后,严武再次任两川节度使,他数次致书作者,邀其回成都。作者的这首诗就是在返回成都的途中写成。
作者在诗中挂念着自己草堂中的药栏、可以凭栏远眺的江槛,还牵挂着亲手栽下的松树,同时,讨厌着那些到处蔓延生长的野生竹子。
更主要的是,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好友的感激,他称自己在这三年中到处奔走、身形消瘦、只余皮囊,感叹着这人世间是如此的艰难。
作者此次回蜀,严武已获封为郑国公,所以作者称他为“严郑公”。又因为严武曾以黄门侍郎的身份出任成都尹,所以作者在诗中又称他为“黄阁老”,阁老是唐时对官员的尊称,一般只有品级非常高的官员才可担当得起。
后来,好景不长,仅仅一年后(765年),严武就去世了,作者失去庇护,只得又离开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