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克木先生《书读完了》有感,小记如下:
一、好奇心使人保持年轻心态和学习动力
金老好猜谜,好看侦探推理小说,且不讳言。他认为宇宙、社会、人生这些大课题不过是些大谜语,人贵在有猜谜和破案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学习和探索行为的原动力。正是怀抱好奇心和探索欲,金老才就文章开头一件轶事引出的“书读完了”的观点进行思考。
二、对规律的探索,使得一切殊途同归
二十世纪的科学进入到找寻规律的理论轨道:
《相对论》:科学→哲学;
认识论:哲学→科学;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语言学→哲学
通过对规律的探索,“破谜”过后,二十世纪学术思想殊途同归,二十一世纪学术思想桅尖在望。
那么读书也有其规律,一番“破谜”过后,也许浩瀚书海也终是殊途同归,聚于一点,这样说来,书也就读得完了。
三、树状阅读之何为树干?何为枝叶?
——书与书之间,有其头绪、结构、系统。
——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
树干就是: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例如:《红楼梦》是树干,而“红学”著作至多能算枝叶。可两者皆读,可只读前者,切不可只读后者。
金老列举古今中外各类书籍之“树干”:
①西方文化——《圣经》(包括《旧约》、《新约》),古希腊、古罗马的一些基础书;
②西亚文化——第一重要《古兰经》;
③西方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难读不必读全集,但必须读一点;
④西方文学——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再加一部《堂·吉诃徳》;
⑤中国古书——《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⑥中国史书——《史记》、《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文献通考》;
⑦中国文学书——总要先读第一部总集《文选》。
四、不用“皓首”即可“穷经”之策
——枯燥部分可以滑过去。
——一本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
这里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指“检视阅读”观点一致。面对一本书不可被其所绊,枯燥或远超我们理解能力的部分可暂且浏览而过,拘泥于此不但破坏阅读体验和节奏,更无益于我们理解力的提升。不如先通读,一遍读完或多或少会有所收获,再通读一遍,此刻已是有所提升的你,又会有更多的收获。如此下去,才能达到读通。
通读️️️——读通,其中之妙值得品味。
——若想知道某一国的书本文化,可以先读其本国人历来幼年受教育时的必读书,但并非为考试用的课本。
五、提倡青少年在早期即阅读此类基础经典书目的原因
①这些书,除了《易》、《老》和外国哲学书以外,都是青少年可以读懂的,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
②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好,没有“百感忧其心,万事劳其形”,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吸收和消化。
③让青少年了解一点中外一百年前的书本文化大意,以其为基础,配合历史、哲学史、文学史,就可使其学到“观其大略”的“法门”,“文史足用”了。
④教育应着眼于“未来”,那么就应当设法在少年时结束对过去的温习。
⑤既是给未来成为大学生和研究生作前期准备,节省后来补常识的精力,也是给未来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放眼观世界今日文化全局的一点补剂。
六、给青少年这些经典书籍需要注意
①不要求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着重培养对经典书目的兴趣。
②不能扣字句,讲道理,孩子自有他们的“懂”。
③最好能有生动活泼,篇幅不长的入门讲话:
·加上原书的编、选、注;
·原书要标点,点不断的存疑,别硬断或去考证;
·不要句句译成大白话代替;
·不要注得太多;
·不要求处处都懂;
·有问题更好,能启发读者,不必忙下结论。
优秀代表:朱自清、叶圣陶先生介绍古典文学的著作《经典常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