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以责任落实推动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 基层党组织要以“毡房+”推动党建引领乡村善治,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畅通群众“话事者”渠道、提升群众“实干家”能力,“三治融合”完善乡村善治之道,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红色毡房“人声鼎沸”,绣出乡村自治“和谐画卷”。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充分尊重群众在“毡房+自治”中建设、管理、运行的主体作用,时刻聚焦群众、依靠群众、回应群众,把活动阵地搬到毡房下、群众跟前,开好“小马扎”“板凳会”“毡房议事”等群众协商议事会,提升乡村治理的“人情味”、“人性化”。一体推进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设施维护、环境整治、资源下沉等村落建设过程中,让耳朵贴近群众,去听清群众诉求,眼睛放在群众身上,去看清群众模样,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实现乡村治理从“替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深耕乡村自治“土壤”。
红色毡房“固若金汤”,绣出乡村法治“平安画卷”。“乡村善治,法治为基。”将法治元素融入“毡房+”建设全过程,聚焦提升普法实效,搭建普法阵地,打造毡房普法亮点,组织政法、公安、司法等部门单位党员干部及法律工作者,广泛开展送法下乡、送法入户、送法进毡房,坚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挖本土特色文化资源,锤炼法治文化品牌,打通毡房普法的“最后一公里”。厚植普法人才土壤,培育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明白人”,争做人民调解员,夯实乡村法治“第一道防线”,以榜样模范之姿,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努力营造群众“抬头见法、驻足学法、心中有法”的法治文化氛围,推动乡村法治建设在毡房落地生根,为乡村善治持续提供坚实保障。
红色毡房“礼让三先”,绣出乡村德治“文明画卷”。“德明而易从,法约而易行。”深化乡村道德实践养成教育,弘扬“鸿轩凤翥”的道德模范精神,培树“敬诚勤干”的新民风,挖掘“敬亲孝老、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克勤克俭”4类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依托毡房阵地,评出道德模范、和谐家庭、最美庭院,以“红黑榜”引导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持以文养德、以德育人,开展“毡房讲堂”面对面交流,使德治自律深入人心,以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崇德向善活动充实每一次节点假日,让“毡房”之下的群众神采奕奕,“毡房”之外的生活多姿多彩,打通乡村德治体系和德治能力的“快车道”,促进乡村“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委组织部 沈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