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人这一生都要追求什么?
都应该追求快乐!
罗翔老师说:“我其实不反对这种观点。”
但是紧接着,立马话锋一转强调:“各位注意,其实快乐是有质和量的区别的!”
然后罗老师开始举例:看小黄书快不快乐?看郭德纲的相声快不快乐?看莎士比亚不快乐?
显而易见,这些都是很美妙的感官快乐!确实让我们产生了快乐因子。但,这是真正的快乐吗?
这里罗老师做了一个假设:“如果现在图书馆只能留一本书,留给你的子孙后代。即便你真诚地认为小黄书给你带来了愉悦;郭德纲的相声给你带来了快乐,但是只能留一本书,你留什么?莎士比亚!”
我相信这是毋庸置疑的答案!小黄书也好;相声也罢,快乐是暂时的,是上不了台面的,更没办法丰盈我们的精神世界。能流传千古的,大部分都是精神上的财富。
罗老师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越能体现人性尊严的快乐,越是一种最大的快乐,因为它跟人的尊严有关。
有很多快乐,只是放纵的快乐;有很多快乐,是降低了人性的尊严。而越能体现人性尊严的快乐,越是一种最高级的快乐。
我们之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就是希望我们能够不断地享受高级的快乐。遇有趣的灵魂,追求有质量的人生。
高级的快乐越多,身心会越健康,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低级的快乐越沉迷,身心越腐朽,年复一年,试想,你能收获什么?
有人说:看小黄书产生了短暂的快乐,多巴胺;看莎士比亚则产生了精神的愉悦,内啡肽。
内啡肽通常是先痛苦后快乐,而多巴胺则是先快乐后堕落 。所以,我们可以追求长久的内啡肽,短暂地追求多巴胺。
可能有人会说,我的能力有限,我就喜欢看小黄书,我也就会欣赏郭德纲相声,莎士比亚看不懂,我就是个俗人……
诚然,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二八定律在哪都一样,人分三六九等,十个指头还有长短,不可能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去追求高级。
平凡是常态,我们没办法拒绝平凡,但是我们要不甘于平庸。我们可以去追求高级的快乐,可以成为思想上的巨人。
罗老师也说了,高级快乐跟低级快乐并不冲突。享受高级快乐,一样也可以享受低级快乐。但是如果你只享受低级快乐,过度放纵的那些快乐,那你就无法体验到高级快乐的乐趣。
如果莎士比亚看不懂,那可以换一本看得懂的书。会选书很重要,选适合自己的书更重要。正如,你让小学生去看莎士比亚,他不一定觉得很快乐。
看到很多荐书博主,荐书平台,我们可以做参照,但是一定要做筛选。别人觉得好的不一定适合你,挑选自己喜欢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坚持在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研读、深耕,培养自己的习惯,潜移默化中会渐渐地变得与众不同了,也就慢慢地就上升了一个层面,最后轻而易举地就享受到了高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