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3 第28天
为什么人生会接二连三遭遇烦恼与痛苦呢?
人只要活着,烦恼与痛苦就不会从人生中消失。
当我听到前来接受心理谘商的个案诉说他们的故事时,经常会忍不住这么想:「为什么这位个案的人生当中,有这么多的坏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呢?」
人生的烦恼与痛苦包括:
•职场人际关系中发生的各种纠纷。
•老是找不到好工作。
•与家人处不好。
•夫妻关系一直很冷淡。
•结不了婚。这样下去会一辈子单身。
•与孩子的关系不好。孩子总是找各种理由反抗。
•外遇似乎被老婆发现了。
•借了钱。
•不管怎么样都存不了钱。
•最近心情一直很阴郁,经常失眠,或许得了忧郁症。
•肩颈僵硬或腰痛的症状、疼痛无法缓解。
•害怕孤独死。
似乎人只要活着,烦恼与痛苦就不会从人生中消失。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活着,就是要怀抱着烦恼与痛苦走下去。」
一般来说,我们会希望这些烦恼与痛苦,以及人生中各式各样的问题能够尽早解决。因为不管烦恼还是苦痛,都最好不要出现。
人生的「目的论见解」
建议各位可以试着站在「稍微不同的立场」来看待人生中不断袭来的烦恼与痛苦。所谓「稍微不同的见解」指的就是对人生中的烦恼与痛苦的「目的论见解」。如果我们可以试着从「目的论见解」的角度看待这些事情,就能从我们的人生中遭遇到的各种事情,发现先前不曾看见的意义。
换句话说,人生中各式各样的事情,都会呈现出与先前不同的样貌与感受。
那么,「目的论见解」是什么呢?
「目的论见解」会采取如下的思考:
人生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有意义的。
即使是乍看之下只觉得是让我们平添烦恼与痛苦的事情,那些烦恼与痛苦也带有意义。这些事情都在有目的、有意义的情况下发生。
人生中的所有事情,都是因为有意义、有「必然性」,所以才会发生。
所以,当我们在人生中面临某种问题时,虽然会立刻思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是理所当然的行动),但更重要的是,要去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意义」与「目的」。
「到底为什么,那样的事情必须要在我人生的那个时间点发生昵?那时候的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什么目的与意义呢?」
「我藉由那样的事情,到底发现了什么、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又或者,现在需要学会什么呢?」
「目的论见解」能够让我们从这样的观点,对烦恼与痛苦展开思考。
这样的观点就称为「对人生的目的论见解」。
「目的论见解」的另一面,是「因果论观点」。
「因果论观点」认为,我们的烦恼与痛苦,都来自于过去的某些「原因」,烦恼与痛苦是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此首先必须专注在这个「原因」上。
举例来说,「因果论观点」中有「创伤」的概念。
所谓「创伤」就是心所受的外伤,也就是「心灵的伤口」。
经过这样说明,各位可能会觉得「因果论观点」似乎更符合常识,也更具说服力。 然而,处理烦恼与痛苦时,如果只考虑因果论,也会有棘手的一面。因为因果论符合常识,会造成「烦恼与痛苦是人生中的创伤」,这样的概念在我们心中固着,这往往会对我们的想法产生「限制」。
著名的荣格派心理学家詹姆士 •希尔曼(James Hillman )是这样说的:
决定我们人生的,并不是童年时代本身,而是认为一个人的童年时代会决定他往后人生的理论。这种理论让人在回忆童年时代时,往往认定童年是一个承受外部降临的不幸而使人性格扭曲的时代,这是一种创伤式的见解。
童年时代本身给予我们的伤害,比这种理论造成的伤害还要小。
——詹姆士 •希尔曼着,《灵魂密码》
换言之,希尔曼的意思是,把父母或兄弟姊妹在童年时代带给我们的创伤看成是造成我们不幸的原因,这种「人生的创伤论见解」,比我们在童年或幼年时期实际上所遭受到的「创伤」,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
我也这么认为。
当我回想起过去至今在谘商中遇到的个案时,也发现愈是把「创伤论见解」牢牢刻画在心中的人,自己本身愈容易被这种想法限制住,因此很难做出改变。
让我举具体的案例说明吧!
举例来说,「人生的创伤论观点」编造的情节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我之所以无法获得幸福,是因为母亲从未给我关爱。」
「母亲虽然很爱我的哥哥与妹妹,却未曾给过我一丁点爱。」
这是我在谘商时最常听到「控诉」,也是「创伤论的情节」之一。
然而,就像我们常听到的,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与过去。
如果我们可以搭上时光机,回到自己三岁或四岁的时候去改变母亲的养育态度,那么这样的见解或许就会有意义,但这是不可能的。
而且,这还是在假设「母亲从未给我关爱」的情节是事实的前提下。
实际上,「母亲从未给我关爱」的情节,很有可能是个案自己在心里编造出来,并且一直坚信不疑的某种幻想。
不,即使不完全是幻想,也有可能是幻想与真实参半。
心理治疗或谘商的目的之一,就是持续听对方说话,并且透过好几十次的面谈,让个案发现「母亲从未爱过我」的情节只是「某种幻想(自己一厢情愿地以为)」,并且 在个案从这个梦醒来的过程中提供支援。
又或者,即使「母亲从未爱过我」是「事实」,治疗或谘商也能帮助个案了解到 「果然,母亲从未爱过我,但那是因为母亲有自己的苦衷吧!」并且认知到这个现实是 「没办法的事情」,而「放弃执着」。
「放弃执着」如果从原本佛教上的意义来解释,是「清楚洞察事物」的意思。而如果能够清楚洞察事物原本的样貌,就会接受原原本本的现实,觉得「事情就是如此,除 了接受也没其他办法了」,进而放弃执着,接受所有的一切,(更消极一点)甚至会产生放下不管的想法。
现在提议各位试着从另一个「目的论见解」的角度,重新认识人生所有的烦恼与痛苦。
「人生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其意义。即便是生病、离别、挫折、失败等,乍看之 下只会让人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只要能够真心诚意地面对,日后回过头来看这些痛苦与烦恼时,也会了解到这些事情有其必然的意义,都是因为需要所以才发生的。」
各位可以试着从这样的角度,回过头来看待那些令人痛苦、难过的事情。 我之所以会提倡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我认为,在谘商过程中,愈是经历过有意义的变化的人,愈会从这样的观点(目的论见解)来描述自己的事情。
我并没有建议他们:「要不要试着这样想呢?」
我只不过是认真地听个案讲话(也就是倾听)而已,却有不少个案自己开始阐述这样的观点。
让我举例说明吧!
某位四十来岁的女性,因为儿子(中学二年级)拒绝上学而烦恼。
她在第一次的谘商中是这么说的:
「不骗你,这个孩子是我们家的瘟神。如果没有他,我们一家真的是和乐融融。 全家可以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去迪斯尼乐园、一起去旅行……结果现在,哪里都去不了……」
她气得牙痒痒地诉说着对儿子的不满。
这或许代表她心里有什么想法吧。这位女性,每周都会来接受一次谘商,总共持续了一年,扣掉中间的寒暑假,总谘商的次数大约是三十五次。
接着,过了一年左右,她开始这么说:
「老师,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儿子的暴力行为或拒绝上学,都是因为我们家需要这样的事情所以才会发生的。
的确,我们家以前很幸福。全家会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去迪斯尼乐园、一起去旅行……但是,这却让我有家人只在表面上维繋感情的感觉。
后来因为儿子拒绝上学又出现暴力行为,我们再也无法去旅行,也去不了迪斯尼乐园了。我开始与儿子正面冲突,把话都摊开来说。我也好几次认真地与老公谈,有段时间还谈到差点离婚……尽管如此,正因为有这样痛苦的过程,现在我们家才能产生比过去更深的羁绊。 现在回想起来,儿子拒绝上学或出现暴力行为这样的事情,全都是因为我们家需要才会发生的。」
不只这位女性,许多个案都以这种方式回顾自己的人生。
我在前面提过:「人生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意义。即使乍看之下只觉得是让 人烦恼、让人痛苦的事情,这些烦恼与痛苦也都有意义。这些事情都是因为有意义、有目的,才会发生的。」而类似这样的经验就是我的根据。
痛苦是「人生的导师」,它告诉我们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由此可知,如果采用这个「目的论见解」,就可以这么说:
让我们烦恼的各种事情为我们带来了重要的「领悟与学习的机会」「灵魂自我成长的机会」。
人类是傲慢的生物,如果没有难过、痛苦的事情,就会觉得自己「已经不需要学习了」,最后只是每天随波逐流地活在世界上。
这也代表:
这些让我们烦恼的事情是重要的「人生导师」,让我们有机会学习如果不透过这样的体验,就学不到的宝贵的领悟与发现。
这也给了我们必须通过的「宝贵试炼」,同时也是「自然取得的人生修行之路」。 我认为,人生拥有五种「自我蜕变之路」,分别是:
•「哲学性自我探索的自我蜕变之路」
•「宗教修行的自我蜕变之路」
•「神祕体验的自我蜕变之路」
•「发生一连串共时性幸福体验的自我蜕变之路」
•「通过各种烦恼与痛苦的自我脱变之路」
大部分的人,都会走过这条「通过各种痛苦与烦恼的自我蜕变之路」。
这是因为人类是一种傲慢的生物,如果没有发生令自己痛苦与烦恼的事情,就无法从根本重新审视自己。
今天作业:分別以「目的论见解」和「因果论观点」来重新审视过去一件令自己痛苦与烦恼的事情,看看差异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