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没怎么读书的一个月_(:з」∠)_(这已经是每一个月读书笔记的开场白了
我觉得我已经很努力在看了,每次都是做好打算“这个月一定要看10本以上!”然而因为最近在学英语以及打包行李,办回国的事情,还有就是因为自己有点懒,就不愿意花大段时间看书OTL,下个月一定要乖乖的看2本专业书,1本小说以及把kindle那些库存都慢慢地看掉……
萧秋水《用所有的存在与世界相会》
李写意推荐了这本书,看到kindle降价了马上买来看了,总体来说是本还行的杂文合集,因为真的很杂,有干货,有教你怎么读书,教你怎么学习,教你怎么处理情绪,还有影评书评,甚至还有书单豆列。
做傻瓜,对同一个人,一回可以,但是两回不行。
这个人根本没有重要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就维持着和气好了,有时候,对真正在意的朋友,反而不宽容,因为情感上受到了伤害。
刘墉《我不是教你诈》系列 1-4
从《用所有的存在与世界相会》推荐里长的草,没耐得住诱惑,就把看书计划打断了先看了这套,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啊……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做人并不是很成功,自己也非常‘缺心眼’,家人和以前的好友都经常让着我,导致出国的几年还是受到了一些人际交往的伤害,包括自己也因为缺心眼不会说话跟一些朋友产生了误会导致绝交的悲剧,看完这本书之后真是醍醐灌顶啊!看一个案例就有种“卧槽!原来我就是栽在这上面的!”、“卧槽卧槽!原来他是这么想的!” 我基本上从第一本一直标记到第四本(第五本是医疗相关的我就没有继续看),实在是太多标记了,我就摘抄一点点吧,大家一定一定要耐心看完这套书啊!!
不合理地去信任别人,是危险的。
当共事的老伙伴,突然之间发达得近乎深化的时候,他会由于总听见别人的赞美,而有些腾云驾雾。这时如果你发现他不再是原来“察纳雅言”的老朋友,要不然早早拆伙、离开他,要不然,恐怕你就也得跟着众人拍马屁。
或许有人说,我从来不在乎。可以!你可以不在乎,但永远要记住,你不在乎,并不表示别人不在乎。许多人处世,遇到莫名其妙的挫折,都是因为没注意到这种小地方。
年轻人!记住!这世界上处处有古先生,看来把最好的东西交给你,令你感激涕零。但是,你也要想想,凭什么他要给你?你是真年轻干练,足当重任吗?抑或你只是个替死鬼? 不要忘了!尤其是你最得意的时候,切记: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你必须知道,无论你帮老板管了多少事情,也无论老板多糊涂,甚至依赖你,到了没你在,他连电话都不会拨的程度。他毕竟还是你的老板,也毕竟还是他做主。出了错,他最先承担。有面子,也该由他来卖。
你必须知道,老板永远是向着老板,就算在工作上对立,在立场上也一致。如同记者平常抢新闻,谁也不让谁。但是哪天有人打了记者,所有记者都会团结起来,枪口朝外。所以,一个不忠于自己主管的职员,很难得到别的主管欣赏。
所有的禁忌、规定、尺度、原则都可以用“慢慢偷渡”的方式来打破。只要你不干涉,就是默许;只要你没察觉,他就得到既有利益;只要他稳住这一步,就开始下一步。(这一条举了一个例子说门禁是10点,天天10点半回来,骂着骂着就默许了十点半回来了,妈蛋当年我怎么没想到还有这招啊每次都是乖乖9点到家的!_(:з」∠)_
你得的病,说不定大部分都因为你自己吃坏了,做错了。所以,当你骂别人使诈的时候,先要想想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在你怪别人“多心”的时候,先该想想是不是自己“不小心”。
所以,无论你如何淡泊,无论你如何“不喜欢跟人争”,当你遇到不平的时候,一定要表态,否则你非但不会被尊重,而且可能被歧视。记住!遇到不平,一定要鸣!你不鸣,你就是孬种,就会令人瞧不起,就是怯懦。即使你有能力,也会显得无能。
听懂暗语,读懂人心
看完我不是教你诈后还有点意犹未尽,于是在kindle上随便找了本书继续读了一下,这本书就厉害了,全是套路(。来来来我一点点跟你们总结总结大概的套路模板。
老板篇
“最近工作怎么样?”——“你丫犯错了老子都知道了。”
“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呵呵这事都已经决定了”
“这件事情再议吧。”——“不同意。”
“你挺有个性的。”——“这个傻逼太自我,不服从指挥了。”
“你的创意很不错。”——“这方案缺陷很大。”
“我什么时候亏待过你”——“你他妈别得寸进尺。”
“你就看着办吧。”——“你给我尽快办好。”
同事篇
“你现在忙不忙?”——“有事扔给你做,赶紧的。”
“我觉得吧,他这个人还可以。”——“大家都很不喜欢他。”
“你家条件真好哟。”——“哼,炫什么富哦。”
“老板对你还不错嘛。”——“哟,跟老板是不是有点暧昧呀。”
“我这个客户真烦人。”——他在跟你套话呢。
“这次也该轮到你了。”——你试试回应这句话试试?回应了就永远别想轮到你了。
朋友篇
“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钱少了,加钱。”
“也许你可以试试别的。”——“这个太丑。”
“我也不是说这样不好。”——“这样很不好。”
“你和某某熟不熟。”——“我知道你跟某某很熟。”
“还不就那样。”——“再问撕逼。”
“周末有什么安排?”“情人节什么打算?”“中秋节准备回老家吗?”——这都是来套话的。
“你一定刚毕业不久。”——想啥呢,在套你年龄呢。
“你们那行特别好挣钱吧?”——“工资多少?”
“这件事我只告诉你。”——“你也得交换我一个秘密。”
同样,书里也教你如何破这种套路,想知道如何应对?看书去呀!
最后我说一句,少一点套路,多一些真诚。
望周知。
最好的告别
之前知道这本书是偶然用kindle搜出来的,后来一查发现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刚好有一周这本书在搞活动就买下来,一直没看,后来在看完一堆诈不诈的书之后突然想看些严肃点的题材,于是就找了这本书来看,我现在才看到三分之二,因为话题挺沉重,看完几页就要想事情想很久。
最美的告别,顾名思义,如何优雅地离开人世。
沉不沉重?沉不沉重?我就问你沉不沉重!(papi酱脸)
“生活中最好的事情就是你能自己去上厕所。”
短短一句话,却让我反思良多。
老年人往往一直都很健康,但凡摔了一跤之后,身体就开始漫漫不行,最后全线崩溃。
“没有。我们就是一下子崩溃了。”
美国的医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年人的脚部的保养,因为他们很清楚老年人的机能摔了一次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从来就没有身体一点一点的不行,都是一开始好好的,突然一下子就不行了。所以医生往往都叮嘱老年人定期去足部医师处报道。在欧洲也看到老年人都推着一部车,无关尊严不尊严的问题,“承认年纪大了才能活的自然。”
看到这段的时候我马上放下书叫我爸妈开始做足疗。
这令我突然想到奇葩说第三季的一个辩题“该鼓励病绝症病人活下去吗”,某种意义上来说,绝症患者就是在享受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看完这本书后对这个辩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美国,25%的医疗保险费用花在5%生命处于最后一年的病人身上,其中大部分的钱用在了最后几个月没有任何明显作用的治疗上。在这方面,美国经常被认为匪夷所思,但好像并非如此。来自其它国家的数据相对有限,但是在有数据的地方,例如荷兰和瑞士,结果同美国很相似。
这些病人都早已知道自己病入膏肓。然而他们,连同他们的家人,都没有为最后的阶段做好准备。
你躺在那里,带着呼吸机,每一个器官都已停止运转,你的心智摇摆于谵妄之间,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可能生前都无法离开这个暂借的、灯火通明的地方。大限到来之时,你没有机会说“再见”“别难过”“我很抱歉”或者“我爱你”。
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是书里的一段故事。
他把她从房间推到院子里散步。他们发现大厅有一个舒服的地方,就停下来坐会儿。他们母子两个都沉默寡言,满足于静静地坐着,看人来人往。突然,她靠近他,只轻声说了一句话。
“我准备好了。”她说。
他望着她,她望着他。他明白她的意思,她已经准备走了。
吉姆说:“好的,妈。”
最后说句与本书无关的事情,7月就要彻底回国了,虽然毕业已经两个多月但是依然没有做好回国的准备,“做准备”这件事情,真的特别特别艰难。
希望终有一天我也能说出“我准备好了”这句话后,优雅地告别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