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末,每天的常规复习,学、练、考、纠错,孩子们难免有些害怕、紧张、厌倦。此时的课堂,要是能换一种方式,也许对自己和孩子,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的复习课,我回归课本。跟孩子们一起聊了聊我们各自的“困惑”,没想到真诚的话语,把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纷纷说出了自己学习中的困惑。
王若涵说:“我的困惑时时间的认识,尤其是几时五十分,我总是分不清到底是几时”
张婧琪说:“我的困惑是,“六八四十八”这句乘法口诀”
李清华说:“我的困惑是,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口诀我混为一团。”
我接着说:“雷老师的困惑是,我可爱的孩子们,时间怎么还是不会认?曾梦娇同学上课怎么没管住自己?你们怎么不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说罢,孩子们露出了羞涩的笑容。其乐融融的场景,我们的心情就像今天的太阳,明亮而温暖。
《礼记·学记》中有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其原文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名言中探讨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问题,“教学相长”也成为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明白自己理解的困顿不透。”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也强调了教师的“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知道了自己的欠缺和不足,这样就能刻苦地钻研,自我反思;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知道了不解困惑之处,才能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
我暗示孩子们,人人都能学好数学,前提条件是:要先爱上你们的雷老师,然后才会喜欢上数学,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了。要想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除了外在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够站在孩子的出发点考虑问题,能够把书本上的抽象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故事化,也就是“”化繁为简”的能力。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说,这种能力恰是各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教师把学生自己无法了解的东西展示给他们,并用最简单最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的清楚,了解的明白,遗憾的是,我们很多老师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理解知识,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于是就有了“教不会”和“他真笨”的现象。
城城同学,因为家庭原因,父母没办法督促他的学习,越是复习内容增多,他暴露出来的问题就越大,分数一次比一次低,“积食”越来越严重。尽管我手把手的教,他能理解接收的东西却很有限。父亲,忙,总是没有时间关注他,我想孩子的心里也是很苦的吧!
这样的孩子,没学好,我也是有问题的。源于我没有经历去研究他,没有能力从他能接受的方式去进行指导。今天下午的音乐课,我又美其名曰为他好,把他喊到我的身边教,似乎一节课下来,他依旧没有明白自己做错的题目。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教”的好才能学的好,“学”的好才能教的好。这里的“教”和“学”首先是老师要具备的基本功。面对同样的课本,不一样的孩子,我们在与不同的合伙人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才是最美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