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孩子挑战》,这本书实在太好了,特别建议大朋友、老师们都要读起来。今天想就《避免过度保护》这一章节展开聊聊。
“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我们也不想这样做。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训练和培养孩子自己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家长能给予的最好的帮助和鼓励,就是承认并相信孩子有能力应付”章节序中的这段话,被我手抄下来时刻提醒着自己。
二年级孩子处在脱自我中心转折阶段,行为偏差和语言偏差依旧十分常见,告状的声音自然在课间也是少不了的。和一年级单纯为了某件人际交往冲突事件寻求一个公平判断不同,二年级孩子开始会通过告状来寻找一种自己优于他人的“优越感”。同样,这并不是什么品行问题,只是孩子们已经逐渐开始养成规则意识,对老师所树立的榜样形象特别敏感,但是自己的自律性其实也还没有强大到能把老师的要求标准完全做到。比如上课累了没坐端、和朋友相处说错话、地面有垃圾没处理这些,再优秀的孩子他偶尔也会犯呀。那怎么突显自己确实比别人更优秀呢?这时候找一个更做不到的同学来对比一下,告告老师,就显得自己是更好的更优秀的那个了。小孩子的心理,了解了就会觉得特别好玩。
最近告状频率特别高的一句话呢,就是“我想换同桌”,为什么是这句话呢,因为同桌是每个孩子的最近对比对象呀,稍微有点小优秀的孩子提得尤其多,还不是我在班级开个夸夸微班会就能解决的。
如何应对呢,其实也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在接到告状的同时,把处理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相信孩子。每次听到这种对比性的,给行为习惯暂时还没达到标准孩子贴标签式的告状,我都会耐心倾听那个孩子不用说我也能猜到的换位原因,接着爽快答应孩子的请求,并附加一个请求,那就是请孩子得先给我一个最优换位方案。
我会告诉孩子,老师也很难办呀,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你的下一个同桌可能也会有缺点,如果下一个同桌你还不满意,那老师就得不停给你们换位。而且,因为别人有缺点就嫌弃人家,好像也不符合优秀少先队标准,老师相信你一定不是这个意思。你提换位,一定是认为这个做法会让你们都变得更好。那么现在请你为你的同桌和你分别务色一个更能帮助到你们彼此进步的同桌,并和他们以及现任同桌商量,如果大家都同意换位,并且你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我就立刻按你们的方案帮你们换位,老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通常我这么说完以后呢,孩子会很高兴,因为我答应了他并承认了他的能力,但随后他会发现,做这样一个换位方案也太烧脑了,他的换位理由也没有他想的那么立得住脚。这时,我会提出另一个建议,那就是请孩子想想,如果换位方案难度太大,和现任同桌沟通协作,共同进步的方案是否会简单一些呢。
一般来告状的都是有点小优秀的孩子,他们很快就能给出不少进步方案,这时我再邀请同桌一起沟通看看,效果往往特别好。我始终作为一个引导者,并不强加任何决策给孩子。
当然,光靠话语引导“忽悠”还不够,接下来,我总会找机会想方设法夸赞这对同桌对彼此的积极影响。有一次,一个小组四个人同时来找我吵着要换位,这么一番沟通下来,他们决定再磨合试试。到了午饭的时候,四个人按约定坐得端端正正,被我一顿狠夸“像这么团结,遇到问题懂得寻求解决方案的小组,打着灯笼也难找,可惜他们找我打申请换位了!谁想和这个小组这么优秀的成员做组员呢。”班里好多孩子喊着“我我我”,再看他们几个呢,吓得集体连忙摆手说“不换不换打死不换”。再后来呢,这四人小组还是该吵吵,该合作合作,但又多了一份不轻易分开,遇到问题要解决问题的共识,越沟通越顺利,真的从吵闹最多的组变为了班级最优秀的四人小组之一。
其实说实在的,对于忙得脚不沾地的班主任我来说,听到告状批评一顿或者索性给换开得了确实是当下最简单的做法,但这样我的孩子会得到什么呢?一个包办代替的班主任,一个“告状是解决问题有效途径”的错误认知,他有任何成长吗?没有。
而当我在处理问题前先立好“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信任的大前提,虽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和孩子们做几轮一对一的沟通引导,还要密切关注寻找鼓励契机帮助孩子强化“我有解决问题能力”这个印象,看起来是更费心了,但孩子的成长和集体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价值感,更有尊重和信任,这会让他们更安心在教室里学习成长,更从容区面对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而不是把目光全都放在跟别人的不足做比较和告状,把自信心建立在有人比我差的前提上。
对能够培养孩子独立以及自我教育的各种机会保持敏感,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建议和鼓励,但不插手,通过观察和引导,将生活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挑战和问题解决后的满足感、成就感,都交还给孩子,我想,我们会看到孩子主动朝着更好的自己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