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首叫《不想》的诗,很印心,用来每天提醒自己:
不想,再迷恋于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专家......
只想,当一个,生命的陪伴者。
不想,再沉迷于扮演一个拯救生命的英雄......
只想,与你,平起平坐,望着你,听你说故事。
不想,要再去改变别人的生命......
只想,走入生命的最底层,
深深地聆听......
生活中,有不少人都沉迷于扮演拯救者的角色。一个朋友,苦恼的说自己孝而不顺,十分厌恶自己的母亲一天到晚抱怨父亲,觉得母亲明明有条件快乐生活,却不能好好生活,一天到晚在她面前说父亲的不是,非常负面。作为儿女,我们都希望父母过得好、过得开心,可是我们也真的需要尊重他们自己的决定,并且知道他们虽然身为我们的父母,而且对我们的恩德是我们无以为报的,但我们是不可能让任何一个“他人”快乐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他要快乐还是不快乐,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不要为了拯救他们而让自己陷进去了。
朋友是乖乖女,从小父母就不停赞美她有多乖、多懂事,为了符合父母的期望,达到他们的理想以赢得他们的赞美,为全家负责、付出变成了她的身份认同。一旦她不为家人付出,不做好乖女儿的角色,不能让父母开心的话,她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因此,母亲的行为对她来说,是不可以被接受的,因为威胁到了她的身份感和生存价值。
那我们要怎样做才可以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走出来呢?首先当然还是要“看见”!看见自己对母亲孝而不顺后面的那种心理动力从何而来,每次看到自己又在要为全家人(至少是父母)的快乐负责的时候,要有知觉,知道自己从小那个拯救者的角色又浮现了。
当你把这种无意识的动力带到表意识上来的时候,你就不会被它盲目地控制。这样不断去观照,并且以慈悲心对待自己的这种执着,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对父母的要求和不满会逐渐降低。继续发展下去,你就能够穿越自己的要求、期望和不满,看到父母的内在原来也有一个悲伤、不满的小孩。通过抱怨老公来获得女儿关注,是朋友妈妈来满足自己内在那个永远无法弥补的儿时创伤和匮乏。
而你的觉知和意识以及对父母的谅解和接受,就会让父母找到以一个安心之处,同时也无抚慰他们内心的小孩。之前她因为你的抗拒而不自觉投放在你身上的很多负面能量也会逐渐消融。关系中的负面情绪需要两个人共谋才会成形,但是要消除这种负面的恶性循环不需要两个人。
做儿女的,有责任尽孝道,但是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扛起父母的悲伤和痛苦。放他们自由吧,这样至少你自己有了自由,有了快乐,而能毫无阻碍地去爱父母,接受他们的一切。这才是真正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