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撒哈拉变得如此美丽?是谁让撒哈拉成为了一个不老的传说?是谁在一片荒芜里开出了绚烂的花朵?是三毛,是荷西,是他们纯真浪漫的爱情!
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十年后,重读此书,温故而知新。与十六岁相比,这次阅读有了许多与从前一样不一样的感受。
合上书本,耳边回荡的是那首高中时和同桌都特别喜欢一首歌,也是三毛喜欢的歌: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儿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那个朋友是三毛迷,少女情怀总是诗,在情窦初开的年龄,她憧憬着有一天可以像三毛一样浪迹天涯,也希望可以像三毛那样遇到一个温暖体贴的“荷西”。后来,她大学选择的专业就是西班牙语,事业也因着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而蒸蒸日上,现在她和老公定居在西班牙,幸福而又浪漫。
虽然没有她那么狂热痴迷,但当时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她的影响,遂去书店买了三毛的书。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三毛——那个充满了异域风情,充满了温情与浪漫,像风一样自由不羁,像阳光一样鲜活热烈的女子。
勾起我回忆的不仅仅是那段懵懵懂懂的青葱岁月,还有那一去不复返的纯真和美好。那时的天空总是蓝地那么纯粹,和悲伤一样的蓝,铺满了我的心底。
相隔十年之久,触动我的依然是三毛与荷西那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我喜欢三毛,也喜欢喜欢着三毛的荷西,更喜欢看到他们永远在一起,幸福地生活着,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一样,没有忧伤,没有分离。
三毛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人,更是一个勇敢忠于自己内心的奇女子。在她看来年龄、经济、国籍甚至于学识都不是择偶的条件。固然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些条件相当重要,但她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彼此的品格和精神,人品的高洁和志趣的相投才是真正的“门当户对”。
所以他们的婚姻只是因为爱情。结婚时,只有一个床垫子放在地上,铺块草席,还有四个盘子、四个碗、一个锅,没有穿白纱,也没有花,只有一把芹菜绑在头上,还是走路去结婚的,可三毛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新娘。
在三毛眼里,荷西是一个单纯的像个大孩子一样的人,在他的面前三毛学到最好的功课就是做一个完全的真人。他要三毛做一个真的人,不要她做一个假的人。这是她喜欢荷西的一个重要原因。荷西总是给她充足的自由去做她自己,爱一个人就是爱护她,成就她,温暖她。荷西不会花言巧语,却用他的努力认真诠释了对妻子无限的情深。
撒哈拉沙漠是那么美丽,然而在那里的生活却并不总是风和日丽,甚至需要拥有超人的毅力才能够长久坚持。生活在哪都不容易,更何况在偏远荒凉的不毛之地,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可想而知。
可三毛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这世上能看到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幸运儿又有几个如我?”
达观如她,什么样的困难都吓不住她,难不倒她。刚到沙漠时,面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极度贫乏,三毛和荷西虽是有些失落,但在短暂的怅然之后,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终于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亲手把一个简陋的不堪入目的家打造成了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散发着浓浓艺术气息的家。每一个看到他们美丽的家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了喜欢和钦佩之情,这是对他们努力创造新生活,百折不挠精神的认可和赞许。面对努力地认真生活的人,命运总是不忍心亏待他们,付出总会有回报,不论以何种方式。
最终,三毛和荷西用他们非凡的适应力和毅力在那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在那个陌生的异国他乡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就像沙漠里的常青不老的仙人掌,不知疲倦的骆驼,只要有阳光,水和空气,他们就能生存下来。他们对物质生活都没有过多的要求,对于两颗赤子之心来说,爱是此生他们给彼此最好的礼物。
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烟火气息,和寻常老百姓一样,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是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又是那么不一样,普普通通的日子却总是被他们过地有滋有味,其乐无穷。
三毛是一个擅长苦中作乐,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和乐趣的人,她豁达乐观的形象通过那支神来之笔,早已跃然纸上,又印到了读者心中。
《芳邻》一篇很是幽默风趣,看地我几度忍不住笑出声来。好一群奇葩的邻居啊,除了牙刷和荷西,她们几乎对三毛家所有的东西都感兴趣,虽是打着借的名义,有的物品却是有去无还。即便是这样,善良的三毛和荷西也几乎是来者不拒,能帮的都尽力去帮。一件件的日常生活小事由三毛娓娓道来,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结婚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乐趣和真谛的三毛,也看到了一个深爱着三毛的荷西。三毛是幸运的,不仅有个深爱她,愿意迁就她的丈夫,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荷西懂得和欣赏她所有的有趣和美好。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所以他们的相处总是愉快而又趣味无穷。
荷西在沙漠里走了半天找到了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这令三毛兴奋不已,荷西不愧是她的知音,送礼一下子就可以送到她的心里;三毛结婚时穿了淡蓝色细麻布的长衣服,戴了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荷西说“很好,田园风味,这样简单反而好看。” 懂三毛者莫如荷西。
三毛要去认识沙漠,荷西二话不说就去找了一份在沙漠里的工作,只是为了多留三毛在他的身边。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最奢侈的浪漫,可荷西做到了,他都做到了。很多女孩羡慕三毛,除了羡慕她的所描述的传奇而又精彩的异域生活,更多的是她和荷西之间那有趣而又感人的爱情。
在《悬壶济世》一文中,我看到了一个大写的善良。文中满满的都是爱,一种跨越国界,不分种族,博大无私的爱。
自从三毛用两片阿司匹林药片止住了一个撒哈拉女人的头痛之后,之后就经常有妇女来找她看病。那里的女人生病绝不看医生,因为医生是男的,所以这些终日藏在面纱下的妇女情愿病死也不让男医生看病。
三毛分给了邻居妇人们一些止痛药,偶尔还会送她们一些西方的衣服,这样一来找她的人更多了。对于找上门来求助的人,善良的三毛是无法拒绝的。于是从那以后,就开始了她的行医治病之旅。
她常常自创药方替人治病,却总能神奇地药到病除,不得不让人佩服,就连她自己都称自己是巫医。看到自己善良又可爱的妻子如此大胆无畏却又乐此不疲,她的丈夫荷西不免地恐慌担忧起来,有时却又被她的行为搞地啼笑皆非,这个巫医着实让荷西替她捏了一把冷汗,好在由起初的不解到后来的赞许,也算是对她高明医术的认可。
《荒山之夜》里我看到了一个上一秒还在单枪匹马,智斗歹徒的三毛,下一秒却又使出浑身解数,英勇救夫的三毛。对于她的智慧和强悍,不得不让人佩服地五体投地,更让人感动的是,她和丈夫之间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深厚感情。
……
如此善良又可爱的女子,难怪荷西深深为她着迷,难怪世界各地有那么多深爱着她的读者!
三毛,一个风一样的女子,终其一生,她行走的脚步似乎从未停止过,从台湾到西班牙,从西班牙到德国,从德国到美国,再从西班牙到撒哈拉……终其一生,流浪仿佛是她生命的主旋律,天下之大,四海为家。
最后,爱,让她停留在了撒哈拉。可随着挚爱荷西的离去,她的爱,从此再也无家可归。
最终,她还是寻着荷西去了,在世界的尽头,在另一个国度。想必,他们早已团圆,从此再也没有分离,没有悲伤,快快乐乐,生生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