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自鸿门宴以后,被撕毁鸿沟和约,在韩信的军事决策下一步步被逼入垓下九里谷,最后一首垓下歌画上句号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说说项羽的认知问题
因是细说,故选用《霸王别姬》里话语
项羽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一顿感慨良多
先看他对范增的怀念
“亚父若在,我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欺诈!今晚四面楚歌,我怎能安然入睡?”
项羽此刻的心态在大量的负面情绪下,变得有些怨天尤人了,不断的缅怀过去
但是我们现在今日的立场上,可以看出项羽犯了哪样的错误呢?
首先,他对范增的认知是片面的,鸿门宴志得意满时,和垓下四面楚歌时,对范增的认知是两个极端
也就是说,项羽不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他现在在慨叹被刘邦欺诈,但是,他没有想过杀的刘邦如丧家之犬的时候
此时,项羽真正的需求不是破阵,而是保存有生力量
更能体现项羽认知问题的是什么?
没有摸清竞争环境和背景
背景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竞争环境是鹿只有一头,他多次击败刘邦,却不杀掉刘邦,或不收服刘邦,一直任刘邦浪荡
刘邦,市井之徒也,如野草般,就如同现在的LOL,一看形势大好,就先养着,凑杀人人数,最后被反杀
然后,看项羽的另一句话
“我恨刘邦出尔反尔,撕毁″鸿沟和约",一路追击我军。固城打不过我,还请了那么多帮凶一起围攻我,他算什么英雄豪杰!”
现在,有一个观点叫做纳什均衡,其中有一个智猪博弈的例子,大概就是,只有紧跟大猪,小猪才有的吃,不跟大猪,小猪就只有的喝
那么在项羽的这句话里,他就没有把这个博弈观点认知透彻,项羽的所作所为,一生历经72战,唯有一败,所以他自负,自认天命所归
但是呢,在这样的一个竞争环境里,不仅仅只有楚汉两方,还有其他的,抱着万一得了天下就坐天下,得不了天下就不做天下的人
那么,这些人,需要在楚汉两头大猪里,找到一个队伍,当然,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找队伍,又不是工农子弟兵,为人民谋发展
他们是家族,是一个个的利益结合体
他们,会犹豫,会斟酌,还会想的更多
他们在犹豫中,逐步自知自明,在斟酌中,顺应认知,等待风口
在找队伍中,他们左顾右盼,前瞻后顾,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为什么?因为输不起!
所以,他们在初期阶段,坐山观虎斗,在中期阶段,连纵合横,在末期,那就只能看人脸色,求包养了
很显然,他们对比了两头大猪之后,选择了刘邦,毕竟项羽是孤独的,项羽的信任很昂贵,不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
其实项羽和韩信是军事上的较量,和刘邦呢,却是认知上的较量
因为,刘邦比项羽更明白竞争的环境和竞争的结果,他更会给自己造声势,清晰加深自己的辨识度和给自己贴标签
所以,很明显,虽然在智猪博弈里,刘邦不是最大的猪,但是,小猪很多,他们认同刘邦这头大猪,所以,智猪博弈的优势就从一开始的项羽变成了刘邦
再看另一句话,说实话,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没有一点气愤和感同身受,反而觉得,项羽,穷途末路是应该的
“苍天为什么要蒙蔽我的双眼,让我看错英布和周殷?他们是我出生入死的兄弟啊!我封英布为九江王,让他享尽荣华富贵。英布反帮刘邦来围攻我?”
被背叛,当然是所有人都痛恨的,不过项羽的被背叛却是要用生命作为赌注
为什么说赌注呢?
首先,什么人不怕背叛?在了解背叛的时候,我们肯定不接受背叛,但是,我们又不能因为不接受背叛,就搞一些高压政策
所以,思考一下,什么人不怕背叛?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分析一下——英布
英布也是一个名将了,就是属于打架特别厉害,但是,在政治上就犯错误的人
搁在赵匡胤手里,就给他一个闲职,善终!搁在李世民手里,说不定会被李世民当做“生子应如狼”这一认知的磨刀石,不得善终!搁在朱元璋手里,不好意思,为了我的好圣孙,还是去死吧!不得善终!
那么,他遇到了项羽,并且被封了九江王,项羽为楚王,他为九江王,并且对项羽的命令阳奉阴违,怎么办?英布不傻啊,所以,他被成功劝降
其实,项羽非刘邦,项羽没有刘邦的那些门门道道,所以,项羽不会对英布下重手
但是,英布不一样,他比项羽弱,而且对项羽不恭,他自己就把自己对不起项羽这件事坐实了
所以,英布反了
那么,放在项羽的角度,应该怎么办呢?不能全怪英布啊?谁知道你咋想的?万一你翻脸不认人呢?
所以,项羽应该懂的面对下属的“喜新厌旧”,懂的面对自己的“审美疲劳”,懂的增加下属的背叛成本,懂的引入第三方外界威胁,懂的重复博弈和监督的手法
那么,项羽在不懂的这些东西的情况下,还做不到知人善用,做不到给自己贴一个明君的标签,让他的下属看到的都是残暴和没商量,所以,背叛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下属严一些,对下属有利,对自己有利,对团队有利
所以,什么人不怕被背叛?有准备的人
再看另一句话
“今天的恶战之后,我军只剩下4万人。天寒地冻,缺衣少食。我的乌骓宝马跑不动了,虞姬呀,我该怎么办?敌众我寡,非战之罪,是天要亡我大楚也!”
这一句话,除了对项羽穷途末路的慨叹之外,那就是怒其不争了
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毁于一旦
现在,垓下九里谷,四面楚歌,可还有为你网开一面之人?
当然,范增也有过错,未能死谏(一些杠精不要拿万一真死了怎么办?来说话,这个是看人,看环境的,死谏的目的不是博名,而是坚持大局上的正确)
我们都知道,人人都不想面对损失,那么在劝别人放弃错误想法的时候,应该考虑什么呢?
首先,要让他明白损失是什么?比如,别的企业给不了的平台和环境
第二,我们都知道在面对损失的时候,我们都有疑虑,就是我退一步又能如何呢?还是面对同样的苟且?所以,如何消除疑虑也挺重要
第三,既消除了疑虑也明确了范围,而后是什么呢?那就是让对方明白己方的努力和己方做到这些的不容易
那么,范增就是只做到了第一点,没有做到后两点和最后一点——死谏!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本分,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所以,在下在职场沉浮数年,现在,就学会一点:
把自己当人看,把别人当人看,我不欠别人的,别人不欠我的
所以,哥们儿现在看人都不看表面了,用人也不用套路了
因为疾风知劲草,事久见人心
因为自律让我省心,让别人安心,不自律才会怕鬼敲门啊!
不过现在人什么都喜欢套路,仿佛用了套路才能显得自己那么聪明,用自律就显得自己笨的那么笨
你自己都用套路,别人不理或者揭穿或者反制的时候,你又有什么理由说别人不对呢?
还有没有王法了?
另外,我这人不吃软不吃硬,就是你顺着我的想法来,没有用,我不会把眼光放在一个模仿我的人身上
然后呢,你和个山炮似的也没用,你表现的再强势,全人类拥护,除非你能让我一眼看不到你的根底,如同圣人,还是没用
我欣赏有主见,有性格,懂感恩,知进退,明是非,有己道的人
这样的人,在我看来是——有无限可能的种子
扯远了
那么,项羽的定位应该是什么呢?
他要么成为嬴政,要么成为白起,他的性格如此,且不愿做刘邦之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