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这本书是读书时,在换书活动的换得的,活动是收上一个人的书,寄一本书给下一个人,形成闭环。每个人都寄出一本书,也都收获一本书。这个活动有意思极了,但是闭环秉持诚信,几次破碎后就不在举行了。
拿到这本书很多年没有看,都没开封,因为昨天和友人茶馆听雨,今天大雨不得出门,突然就想到这本书。“了凡”二字很具禅意,我以为是在家居士研读的书,所以一直不曾翻阅。今天打开书封,发现前言和封面书评介绍,这是一册“家书”,“了凡”二字是作者的袁了凡的名,有意外之感,“哦,像傅雷家书”我想着。但当我看完前言,发现作者本名袁学海,因受立命之学才改号“了凡”,这时我又有种猜测无误的得意。
在第一篇“立命之学”中,了凡先生遇到两位主要人物,孔老先生和云谷禅师。孔老先生善皇极数即占卜,受他卜卦结果影响,袁学海弃医从文,走上仕途。但是,因为皇极数算尽命数,袁学海坚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遂澹然无求矣。我好奇于书中所写的纤悉皆验,卜卦能将过去、未来的人生大事全都卜出,还细节满满么,印象里在清幽寺庙里得到的解签都是朦朦胧胧百种说法皆可,主打一个心诚则灵,所以不了解但尊重。
云谷禅师则更为重要,他可谓重塑了袁学海的三观,给他来了场震撼教育。云谷禅师与之对坐三日夜不眠,且相互无言。禅师初以为袁生是看淡红尘、心中无尘,交谈才发现是认命。袁学海当时深受当年孔老先生的批命影响,人生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何日做官、何日归乡、何日生、何日死都是命数,活着没什么可变动的,只是走完命数。云谷禅师给了他当头一棒,简言之“求仁得仁,无有怨由”。人有命数,但是可以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去增添变数,只要你关注内在修养,外在的自然会随之而来。而且心要诚要静,不可心有杂念,此后袁学海习得“立命之学”变成了袁了凡,开始了一生行善,改变孔老先生所说的命数。
说到命数,容易联想到“生辰八字”“星座”“inpt”,好像人类一直以来对于人生轨迹就很有探索欲。而对于命运的态度,孔老先生像消极心理学,顺应天命,似老子无为而治;云谷禅师类似积极心理学,主张命由我作,鲁迅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人格完善的角度自然的云谷禅师的说法更利于普世,但这很难。
以前读《横渠四句》“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当时就觉得立命一词是非常伟大隆重而神圣的,是君子对自我道德品质的最高标准和最高的修养。 这个世界上兼济天下的人多,但独善其身的人更多,这不是说独善其身不好,因为君子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伟很难一步到位的理想境界。想做到修身就已不是易事了,不光是在人前,在独处时也能维持很高档的标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联想到上大学时,大一我们的古代文学老师是一个穿着旗袍、戴着珍珠项链,然后一头卷发气质很温婉的中年女性。大三再上这门课发现老师头发剪短了,身着一身藏青色的棉袍,也没有佩戴饰品了。询问了解,老师正在做居家修士,所以虽然老师穿的灰扑扑的,但她和之前一样光彩熠熠,乃至更甚从前。是内在修养的提高,外在上会表露出不一样的光辉,更加纯粹。
当然了,我还是很疑惑的,袁学海怎么一下就是了凡先生了呢?幡然醒悟、恍然大悟的速度这么凶猛的么?就像大学时曾向师长请教:鲁迅先生在海外求学时,看着电影里的画面,他怎么就一下弃医从文,坚定了用笔为枪唤醒国人意识的信念呢?我有过不理解的知识和概念,灵光乍现突然弄明白的时刻,但这么翻转180度的思想折变却从未体验过,不由心生敬意、好气、不解、迷茫,也许像友人说的,不曾开悟,缘分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