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迷惑茫然或模糊不清之意。
面对前途不知所向,迷茫;面对选择不知如何下手,迷茫......
处于人生重大路口的青年尤其迷茫。
高考填志愿,面对12大门类816个专业,不知如何选择;入得大学门来,这山看得那山高,不知道该不该转专业;到了大四,要迈步走入社会大门,深怕入错行,不知该干啥。在这个18到20多岁的年纪,似乎充满了迷茫。
迷茫是我们面对选择的主观感受。有选择就有迷茫,迷茫甚至是拥有选择权的代价。我们不能避开选择,不能回避代价,但我们可以降低代价,减少迷茫。
迷茫来自于对自己需求的不确定以及对选择后果的看不清。
人贵在自知,因为了解自己确实很难,知道自己想要过怎样的人生尤其难。
最近张朝阳在他发起的《星空中的对话》有这么一番说辞:“我在中国长大耽误了太多的时间,中国人成长的比较慢,在年龄很大的情况下,也都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我见到一些美国同学,他们在中学或者大学时,就已经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
这肯定让看了节目的年轻人很扎心,因为我们大部分大中学生都不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家长不知道,老师不提醒。人生路上成功唯一的标准是财富自由,把王健林的小目标当终生目标。只有一个赛道,人生就变成了竞赛,1%的人赢,99%的是输家,还过不过?
忘了反思人生意义的教育把每个人都变成了财富赛道上的运动员。北京大学精神科医生徐凯文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以《40%北大学生认为活着没意义》为题转发他的两次演讲。数据是惊人的。没有人生意义的教育正在毁掉我们的年轻人,也是他们迷茫感受的最根本原因。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两千年前至圣先师已经给我们做好模板了,我们是从什么时候把它忘了呢?
与了解自己相比,其实了解选择的对象相对容易。了解自己是个意义探索过程、反思过程,而类似大学选专业的事情则是个对象知识的积累过程。只要愿意,要获得这些知识简直不要太容易。互联网搜索、生成式AI,再懒还可以花钱找咨询。
你了解专业越多,选择专业引发的后果不确定性就越小,决策也就更容易。但是对于人生的知识越多对于思考自己的人生该怎样过并无多大帮助。知识是确定的、大众的,人生是独特的、个人的。
更多人的一生是在与自己的选择演化着过的。
越过越适应的,如鱼得水,互相成就;越过越不适应的,中途跳出,另谋高就。
选择就像是一扇扇不同的门,每推开一扇,就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有些人大学选择了文科,他们在文学、历史、哲学的海洋里畅游,不断挖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渐渐地,他们在这个领域里如鱼得水,能够写出深刻的文章,对社会现象有着独特的见解。而有些人选择了理科,却发现对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实验毫无兴趣,于是他们勇敢地中途跳出,转向艺术或者商业等领域,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最终也能在新的领域里取得成功。选择与成长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既可以是助力,也可以是阻碍,关键在于我们的人生态度,在于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
有一种选择难不能称之为迷茫,而是迷茫的借口,那就是只想要选择带来的收益却不愿意承担代价。
面对职业或专业选择,有些人并非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他们只是害怕选择了一条道路后,要面临可能的失败和挫折以及丢掉的其他选项带来的可能好处,是典型的既要有要。在面对众多的就业机会时,他们可能会在企业、事业单位和自主创业之间犹豫不决。其实他们心里清楚每个选择的利弊,但就是不敢做出决定,因为他们既想要事业单位的稳定,又想要企业或创业带来的高收入;不想要自主创业可能血本无归的后果,不想要在企业工作后可能面临的高强度竞争压力下被淘汰的风险。于是便以迷茫为借口,一直徘徊在选择的边缘,错失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
在人生的海洋中,每个人都是一艘孤独的船,没有指南针,没有地图,只有心中的星辰和梦想。我们或许会迷失方向,或许会遭遇风暴,但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每一次迷茫,都是一次自我发现的旅程;每一次选择,都是对未来的追逐。拥抱迷茫,它是成长的催化剂,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