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二期”开启之前篇
--在痛和磨砺中笃定前行
2018年6月29日23:41,李家成老师在“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二期”发布了这样的公告”:
第二期研修活动我们从7月2日开始吧,欢迎新成员;第一期学员也欢迎留在这里,了解第二期学员的发展状态。祝大家每天如意!晚安!
我终于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兴奋、忐忑、期待、撕裂……及其复杂的心情一下涌上心头。兴奋与自己终于可以跟着李家成老师和共生体的伙伴一起学习,经历着成长;忐忑与自己的阅读量少之可怜与写作之短都是自己的短板之痛;期待与那么多素未谋面的专家、学者、小伙伴交流、思维碰撞的时刻;撕裂与原来我不再是少年,已步入“上有老,下有小”的行列……
一、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在“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一期开班之际,我就开始关注,也在第一时间网上购买了《中国班主任研究》这本书。我在关注这一群人,让我疑惑的这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开篇800多字的序都能洋洋洒洒写出一稿、二稿、三稿……每人提交的感悟都能从不同的纬度、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每位小伙伴阅读的深度、阅读的广度都令我震撼;一群人的学习力、研究力的投入和高效;一篇又一篇高质量的读后感如雨后春笋一个接一个的出现,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我的内心……也一度吓得我把书翻开,又合上,束之高阁,因为我从未有过这样的阅读和写作的历程。我就在想,这到底是一群什么的人?如此的执着?是什么力量让其对中国班主任研究有着如此的投入和教育情怀?中国的班主任有那么多,真正关注一线班主任的有多少?真正研究班主任工作的又有多少?班主任沟通和链接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的纽带,其价值和力量又有怎样的发展?一线的班主任老师辛苦而又忙碌,如何让班主任老师幸福而又有存在感,有幸福的体验都需要一系列的改变。如何改变?如何改变现有的教育体质?如何让一所学校有个整体性的变革?如何让一个班级发生变革?如何让更多的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和学生幸福的活在当下?如何让一个班级和孩子焕发生命之力?都需要一个微乎其微的“我”和“你”,这样的人群,这样的班主任群体,这样的一股力量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改变,哪怕小如微尘,也要为之努力,为共同的教育情怀和梦想而努力。
二、怎么读?
借用学校开启的第三季【百日阅读】我写的的一段话。
在读一本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要怎样读书?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读书?怎样才能做到深度阅读?怎样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读懂、读透那令人费解的“新基础教育”?怎样才能内化于心,从而内化于形?内化转为实践的动力成为我们实践理论的支撑?作为一名辣妈,坚守在读书的阵地上,着实不易,每次都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娃睡之后才打开电脑,敲击着那点滴的思考和感悟,坚守在路上……
李家成老师在《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一书中第五章《内容:班级日常生活重建的结构》首页有这样一句话:
让学习以整体的方式进行。
——David Perkins
在常州参加第五次共生体活动认识了中国浦东新区干部学院翁文艳教授,她提出的“最高级的思维就是系统思维。”其实我不懂什么是系统思维,只是冥冥之中我就觉得它是让我很着迷的一种思维方式。于是我百度了一下,有了点滴的认识,更直观的理解就是对一本书的阅读要整体的进行认识和阅读,绝非断章取义。对一篇文章的写作,也可以整体的思考其框架结构,整体的构思。对系列活动的开展顶层设计也要整体的思考,各方面的要素和人员的安排,及未来的发展和规划。
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一期学员六安刘茜老师在《综合融通,再思考再出发——“新基础教育”研讨会感悟》中写道:李家成教授总是鼓励我们多读多写,多读会开拓眼界,多写促进思考,读与写也是听、说、做的基础。读的少导致听不懂别人的话语系统,说的自然就不好,做则是把所读、所听、所写与实践相联系,听、读、写不好,做就会没有方向,就像根基不牢的大楼一样,随时会倒塌。
在刘老师的文章中我还读到李家成老师对研修班学员读书的要求:“注意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系统、核心观点,立场与价值观,分析问题的方式,表达习惯等。”
在刘老师的文章里我还读到了李家成教授的五字真言:做、听、说、读、写。“听”是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对说话者信息的快速提取、综合、概括的能力。耳朵是接收器,大脑是转换器,把接收的信息整合,提炼,记下自己需要的,舍弃自己不需要的。“听”的重点是听什么?除了听听发言者的话,还要听不同点、听专家分析,听会前会后讨论等等。为了更好的“听”,还要做会前的阅读准备,最好通读会议论文集,重点还要读发言者的论文,争取在“听”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并把自己的关注点、疑问点做出不同的标记,甚至写下自己的问题,这样才会最大化地“听”到别人所说的。
我从数学微信群里张爱红老师那里读到了:“新基础教育”的整体感悟策略,“整体——部分——整体”,其实读书和学习何尝不是这样的方式来进行。
李潇主任给我们分享的读书报告的写法其实也是整体进入的方式,很受益,很受启发。
我还发现很多共生体的伙伴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阅读,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思维导图本身就要求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提炼文章的要点,是对自己的再次挑战和学习,所以准备尝试一下。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开启读书的篇章,但是如何读书却有了点滴的思考,那就从坚守不易的第一天开启这假期的读书之旅吧!
三、在痛和磨砺中笃定前行
终于放假了,我想着,终于可以放慢脚步,终于不用高速运转的工作,终于可以惬意开启健身、读书、遛娃的生活……生活就是这样,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6月25日放假的第一天,是我妈妈的生日。6月26日一大早接到我妈妈的电话:“昨天晚上去阳台晾衣服,不小心摔了一下,你陪我去医院检查一下吧!”我心里咯噔一下,万般期盼的想着,应该不会有大碍,只是摔了一下。拍了片子之后,医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把我拍死在沙滩上。诊断结果:右股骨骨折。医生给出两种方案:1.下钢钉固定,需卧床三之六个月,由于年龄大,有60%恢复的可能,但还有长不好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可能。2.换一个人工的股骨头,10天左右,只要刀口长好就可以下床走路。我强装着没事的样子,笑着给我妈说:“就是有一点点淤血,需要做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手术,没事,不用担心。”我和姐姐联系,我们兄妹三人迅速商议,纠结不已中,迅速做出决议,同意第二种方案。6月27日上午做了手术,当她浑身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管子,针管,出手术室那一瞬间,我扭脸抹了下眼泪,我连难过和伤心的时间也没有。我突然发现,那个原来一直家中最小的我,已不再是那个无忧的少年。我的生活中,在健身、读书、遛娃的基础之上,最重要的一件事要纳入日程,就是在以后的人生中要牵手老妈。
那个一向坚强,善良、豁达的老人已经逐渐老去,需要我的长大和守护。晚上,我守在床前,一会儿喂她喝一点儿水,一眼也不敢眨,后半夜怕自己睡着,把手机每隔半个小时定一个闹钟提醒自己,时刻盯着各种监控仪器。我轻轻的问她:“疼不疼。”她说不疼。怎会不疼?长达20厘米的刀口,还有那切骨之痛?又怎会不疼?一直到凌晨四点半她才睡着,睡了一个小时就醒了。怎么会不疼?怎会不痛?就这样的疼在麻醉过后依然不吭一声。
6月27日晚我再次向李家成老师提出了申请,李老师问我:“能坚持吗?要求很高,坚持不了会很丢人的,您自己决定。”我思考了10秒并做出了回复:能坚持,虽然读和写都是我的短板,但是我会全力以赴的,谢谢李老师。那10秒钟我在快速的思考,我怎么办?一旦加入,就没有退路,就只能奋力向前了。但那一瞬间看着我妈妈,一位普普通通的妇人都能咬牙坚持那种切骨之痛,我又有什么不能坚持的?我和她血脉相连,她给予我的何止是生命?还有在痛苦和磨砺中的一份坚持和笃定。
6月29日,在医院接到孩子爷爷的电话,小宝发烧了。我最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一个人带着三岁的小宝奔到医院,一检查,支原体感染,嗓子再次化脓,高烧不退。整个人都被撕裂的感觉,我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哄着哭泣的孩子,一边办理着住院的手续,一边和孩子爸爸联系。曾经那个无忧无虑的我瞬间明白:我也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
晚上八点小宝的高烧终于退去,打着点滴,睡着了,孩子爸爸看着,我又又冲向另一个医院,看一眼那个我血脉相连的另一个亲人,方可安心。妈妈一看到我,着急的说:“谁让你又跑来了,照顾好孩子,我没事。”
就在这样的痛和煎熬中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种感知和境地;也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磨砺着我的人生,让我明白了坚守的不易和别样的人生;也就在这样的人生百态中开启和进入《中国班主任研究》之路,让我无所畏惧的面对将要走过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