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不成功的方法。
这是爱迪生的一句名言。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接受失败,欣然接受错误。
《原则》作者瑞达利欧认为,犯错误情有可原,但不吸取教训不能饶恕。
所以桥水公司,有一个让每一个员工吸取错误教训的方法——
写问题日志(原来叫“错误日志”)。
对待错误,有两种人:
(1)能力强,犯了错,能反思并吸取教训的人。
(2)能力差,或者能力虽强,但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和吸取教训的人。
如果你是老板,你会喜欢哪一类人?
通过员工写问题日志,就能够分辨出哪些人是第一种人。
作者说:
学校里学习最好的学生可能往往是那些最不善于从错误中学习的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把错题当作失败的代名词,而不是把犯错看成学习的机会。
我却不是太认同,因为这样的学生不会成为“学习最好的学生”,即使短时期来看可能是,但长期来看一定不是。
孩子有时候,也不愿意承认自己题目做错了,因为他生怕认为自己错了,就会显得很笨。如果一直逃避错误,不正视错误,错误越积越多,可能真的就变得很“笨”,而不是显得。
最厉害的,是那些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把失败变成好事的人。
就像迈克尔乔丹,认为错误就是玩小拼图游戏,每完成一个,就会得到一个宝贝。
把发现错误变成寻宝。
把失败变成好事。
不要纠结于一时的成败,放眼于达成目标。
失败、犯错可能会痛苦。痛苦是反思的契机,所以,经历痛苦后要反思。
反躬自省是一种素质,最能区分哪些人从错误中很快崛起,哪些人就此沉沦。
因为:
痛苦+反思=进步。
一个人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不能直面自己的错误。
作者有一个比喻,太形象了:
问题就像添入火车头发动机中的煤,通过燃烧——制定和实施解决办法——来推动我们前进。
桥水强制员工使用问题日志,我们也可以强制自己使用问题日志。
因为使用问题日志,恰恰是为了让错误变得更少,而不是更多。
达利欧就是一个专业的犯错者,不是说犯错很多,而是在每次犯错过后,都能对错误有完整的、理性的、全面的反思,把错误转化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