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做假时假亦真之太虚幻境
对太虚幻境,要深刻地把握了这一独有的艺术创造特点,而其所以要保留以太虚幻境始的楔子,又结之于太虚幻境的“尾声”,恐怕也是因为作者独创的这“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神话,含射着现实众儿女的悲剧底蕴,有着诗意的象征吧!
曹雪芹笔下的太虚幻境,不仅是总揽全书的象征概括,同时也是血泪凝成的、毕其“贾宝玉的爱情选择上形成过矛盾,但宝玉在感情上终于选择了黛玉,以至于一直影响到将来的悲剧结局——宝玉不得不由于“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而出走,那不只是表现了爱情的破灭,而且是显示了两种思想,两种生活道路冲突的必然结果。
生活在苦风凄雨中的林黛玉 ,比之贾宝玉,经受着更为沉重的封建礼教的精神压迫。孤苦的身世,傲世的心灵和多愁多病的身体,又融合着极其敏感的诗人的气质,确实使得这个贵族少女的感情有着过多的纤细的哀愁,形成了她的性格的悲凉、阴沉的一面。但是,这样的性格特点,恰恰是反映了封建的人间关系对美好的人性毁灭的悲剧。
二笔端饱含感情,成败在于细节
不必讳言,小说着力突出的“儿女真情”,是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 的爱情悲剧。原作用笔很细,处于小说的情节中心,从两小无猜到渐入爱境,也包括耳鬓厮磨,悲喜愁嗔种种小儿女细致的感情纠葛,都写得前所未有的真切细腻。
对于红楼人物的悲惨命运,著者似乎也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同情和悲悯,同时也不吝使用最美丽的词句来赞美那些可爱的女子。譬如,对林黛玉 ,诗云“借魂一缕逊腊梅,偷白三分超海棠”,乃为林黛玉原诗“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巧妙化用;对薛宝钗,诗云“镜里看花花枝颤,对镜观谢空悲切”,嘲讽中带有同情;对元春,诗云“成也萧来败也何,豪赌终场本无余”,怜悯之心溢于言表;对妙玉,诗云“嫣然静笑花掩色,飘逸灵动尘羞染”,是活脱脱的人间仙。
《红楼梦》里对焚稿葬花的林黛玉 ,更渗透的是一腔彻骨的愁怨和苍凉。
三作者才识独慧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了一个故事:香菱向林黛玉请教如何做诗,林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杜甫的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的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诗来源于生活,林黛玉 的这种学诗方法当然是不全面的。但为了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并从前人的创作中吸取经验,她的意见却有可取之处。先集中精力,打破一个缺口,建立一块或几块根据地,然后乘胜追击,逐步扩大研究领域;这种学习方法,对于研究学问的人是多么行之有效。此法单刀直入,有破竹之势,易见成效。
宋朝的黄山谷也发表过类似的见解,他说:“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大收益。”
四为小说创设立体鲜活的场景之大观园
读过《红楼梦》的人,没有不知道大观园的。这座迷人的古典园林,是我国古代伟大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精心结构的艺术杰作。曹雪芹通过他那枝出神入化的笔,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如贾宝玉、林黛玉 那样家喻户晓、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还为我们描绘了这座绚丽多彩的园林建筑。“大观园”是我国古代灿烂园林艺术的一个缩影,它给人以浓烈的美的享受。
但是,这座迷人的“大观园”,并非仅仅作为一座优美的园林建筑出现在《红楼梦》中,如果从文学角度去追寻它的价值,那么“大观园”的一景一物都是为烘托有着经常不断的、十分隐秘的折磨。林黛玉感叹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一时代的“风刀霜剑”,“一年三百六十日”毫不间断地摧残着人生的精英、思想的花蕾,然而,人们看惯了,习以为常了,并不觉得悲剧正每时每刻地在身边发生。在那个“游丝软系飘春榭”大观园里,有谁能象贾宝玉和林黛玉 那样,为这些可怜的“落花”抛洒同情的眼泪呢?笼罩着整个贾府的,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烦难”,这一种挥之不去,人们几乎呼吸惯了的悲凉之雾。
鲁迅曾经说过:“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着力表现的就是那些“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
不仅如此,在大观园里作者还匠心独运地写了很多美好!大观园里边毕竟有很多美好。它的美好是什么?青春、爱情、少女、文学、诗词,里边有很多这些年轻人聚集在一块儿的场面,尤其是在作诗、作词的时候,那种美好的场景,令人难忘。我尤其喜欢它的四十九回和五十回。四十九回、五十回写那个芦雪庵即景联诗,就是下了大雪了,他们一边吃烤鹿肉,一边抢着联诗,太美好了。那完全是一个烤肉节,是清朝的BBQ。第二它是诗歌节。
五 正侧相映 摇曳生姿
有一段故事:宝玉的奶妈李嬷嬷一日到宝玉房中,想喝奶酪被丫头阻止,说是宝玉特地为袭人留的。第二日又来,适好袭人生病卧床,李嬷嬷借题发挥,大吵大闹,宝玉、宝钗等人都劝不住。这时凤姐来了,她软硬兼施,利用自己当家奶奶的面子,迅速降伏了李嬷嬷。书中写道:“后面宝钗黛玉见凤姐儿这般,都拍手笑道:‘亏这一阵风来,把个老婆子撮了去了。’”这里不用“抓”“拉”,而用“撮”,足见作者的匠心 。
他先将凤姐的一连串言行比作“一阵风”,再用“撮”字,一石双鸟,一方面活灵活现地写出李嬷嬷“脚不沾地”跟着凤姐走了的可笑形态,另一方面也在众人无奈的反衬下,突出表现了凤姐的聪明干练,暴露了她的诡谲,哄人有方。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有自己的前后映衬,有别人的正衬反衬。作者笔端灵动生花,摇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