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近期,kindle的待机页面长时间停留着一本叫做《长乐路》的书。一本以路命名的书,封面小男孩笑容满面,似乎向我们本来,不禁产生兴趣。端午小长假在图书馆遇到了这本书,我想这也是一种缘分。翻书有益,看了竟然就停不下来了。写读后感的现在,我才发现,这本书竟然没有序言,平铺直叙,娓娓道来。
书读得很杂,偏爱纪实文学。身处时代的漩涡,我一直认为必须有人做真实客观有效的记录。细读下来,书中人物似乎就活在我们的周遭,书中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未能动笔记录,但有幸可以换一个视角(?上帝视角)、跳脱出去,重新去了解、理解身边的这些人儿和事儿,以期待新的体验,跟人啊、事啊甚至这个时代做类似和解。
关于这本书
一家花店、一块三明治、一份投资合同,
一座城市中的梦想。
一盒信、一个户口、一封动迁通知,
一条街道里的中国。
长乐路长约3.2公里。
个人努力在时代大潮下是不是显得微不足道?是上海这座大城市“成就”了书中形形色色的人,还是形形色色的人成就了上海这座城市?
作者通过长乐路上的几位住户身上发生的故事,将他们的大城市梦一一呈现。因篇幅限制(主要是懒…),我将书中每个人的故事单列成篇。第一篇是关于80后CK君,书中有三个关于他的故事,分别是CK和体制、文艺青年、CK和修行。
关于CK(长乐路810号)
CK生于湖南衡阳,一座现代以来没有太大改善的中部城市。成长在一个历经历史变革的普通家庭,祖辈历经数次政治运动,父亲从厌恶体制到顺从体制,经历了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家庭和学校给未成年的CK带来巨大的压力,没有理解没有倾诉,连自杀的尝试都是徒劳的,努力学习可能是CK“逃离”的唯一路径。
本科毕业后,CK因为手风琴技艺得到国有手风琴制造商“珠江”的赏识,顺利进入体制内,享受高于同龄人的薪金、福利,还有稳定。进入“珠江”,CK发现周遭人热衷于“关系”,无所事事。CK一直在业余时间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后扔掉“铁饭碗”,选择到一个刚刚在中国上海开了家小厂的意大利手风琴制造商博罗威尼打拼。经历4年拼搏,CK成为这个领域的万事通,收入从开始的月收入400美金到4000美金,完成了收入阶层的跨越。
此时,CK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在长乐路上开一家“二楼——你的三明治”,追逐自己创造一个空间,吸引与自己相似的朋友。三明治店长期亏损,幸而CK有一份只需要电话联系即可年入几十万的手风琴生意贴补。
作为中国有时以来可以真正追逐自己想要生活的第一代人(作者是这样定义的),CK开始了关于“我”的意义的找寻。
CK和体制
瞧,你不能和体制做对。——CK父亲在童年经常嘱咐CK的话
CK的父母都出生在1950年代初,和新中国基本同龄。……生存完全取决于你是否具有应对多变政治环境的敏锐适应能力。人们必须懂得,被卷入激流后千万要抑制住逆流而上的冲动,不要和一个比自己强大太多的力量抗衡;多一些耐心,便能抵达安全的彼岸,但首先要将掌控权完全交给体制。P011
CK的父母直到三十而立,都不曾真正为自己做过一个职业生涯方面的决定。P011
CK的父亲总是在年幼的CK面前慷慨陈词:体制没有给他选择职业生涯的机会。体制不曾回报他的聪明才智。P010
在珠江(一家国有乐器制造企业),CK看着别人忙于社交,自己却从中学不到任何东西;而在博罗威尼,最起码能够磨练自我,还能培养一些个人技能。每个人都应该往这个方向靠。P017
体制这东西,就和CK父亲在他小时候像他解释的那样,会约束你,控制你。但随之父亲渐渐老去,他却开始意识到金钱的重要以及体制带来的稳定。P018
博罗威尼的新老板鼓励CK去学习更多新的东西,他成为这个领域的万事通。“我是经理、翻译、供应链专员、客户服务专员。我制作模型、监控音质,到最后,我甚至可以从画草图开始,一个人完成一台手风琴的制作。” P018
书中的体制应该不是中国人语言体系下的“体制”,它更像一个组织。书中在外企工作的亨利直言“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体制”。
时长想到《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这句话起初,你讨厌他,然后你逐渐地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体制化。不知从何时起,我习惯于将中国自古特有的怀才不遇归结于内心的软弱。我期待,即使在阳光照不进的“牢房内”,也要坚强地努力幻化做一道光,去照亮别人。CK是十分幸运的,应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走出了跟父辈截然不同的道路,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寻得一席之地,并且有足够的实力为梦想买单。
文艺青年
过去,中国人仰赖家庭或国家指导他们的人生。CK这批人是最早能自己决定人生的。在未来,个体以及个体间的差异性将在中国社会被赋予更大的价值,而他们手握的正是通向这一未来的钥匙。P130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相互矛盾的目标。“一方面是向上流动的野心,另一方面,他们想要的是掌控体制,而不是反对它;他们需要在一种强制秩序的指引下攀上成功的层级。” P132
“以我对中国年轻人的观察,他们在进入体制前总有一段爱做梦的时期。你都不知道有多少年轻的中国姑娘曾壮志酬筹:‘我要去法国学烹饪。’但最终,体制将他们打回原形,变得千篇一律,人云亦云。”P135
学生时代梦想如星河沙数,天马行空,有儿童电影导演、农场主、战地记者,恨不得精彩的人生占个遍儿,最终还是打回原形,活的千篇一律。那时还不懂得坚持的可贵。
“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他一口咬定,“缺了两堂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课:创造力和爱人的能力。如果富有创造力,你会开始质疑、提问,会对事物有更深的想法。我们呢,我们的想法都很肤浅,流于表面,没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我们从学校毕业,自私,不懂爱人,只在乎自己。”——CK P138
一个做老师的朋友跟我说过,他们班的好学生都有两个特质,自私和冷漠。你想啊,他不自私冷漠,啥事儿都热情得很,学习的时间从哪儿来。我们是不是教育流水线标准化“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我们深知社会的复杂性,精致理性的计算让我们止步于热情拥抱周遭;我们的专注力被物质时代吸引,功利的教育让我们止于深入枯燥的思考。渴望成长,却又缺乏方法、缺乏坚持,多少人迷失在人生的旅途。
文艺青年一般被译为hipster,不过剔除了西方语境中附庸风雅、玩世不恭的含义,更多唤起了人们对艺术、文化的热爱以及尽最大可能拥抱生活的热情。另一个重要区别是,hipster通常出身于发达经济体舒适的城郊中产家庭,而文青不是,他们必须在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体制中拼命工作,才能赚到足够的钱来养活他们的兴趣爱好。P138
CK和修行
CK的三明治店在调整经营业务后终于扭亏为盈,而他的手风琴生意始终蒸蒸日上。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很少有城市能让一个人靠卖三明治和手风琴过上体面的生活。P237
也许,作者想表达的是,上海—— 一座成就各类人梦想的城市。
城市生活压力让CK浑身不自在。他寻求平静和宁静,寻求任何能够平息焦虑及欲望的东西。P238
佛教对欲望和物质主义的抵制,非常容易吸引那些无法和这个充满欲望的新时代相处的年轻中国人。P239
他也是八零后一员,需要面对生活中许多相似的难关。“理论上,你得在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他分析道,“不然,活着有什么意义?吃饱喝足,生活无忧,还能做什么?要填补心里的那个黑洞啊。”P239
让我想起亨利曾经提过的儒家核心思想,非常适用于CK:为了达成目标,他学会了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进入体制的狂风暴雨中。P241
“中国人对莲花的评价很高。为什么?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亨利对我说,“孔子告诉我们,即便你无法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仍可以追寻生命的意义,无论是政治追求、个体追求或精神追求。天无绝人之路。”P241
烟雾缭绕间,CK的表情看起来虔诚、肃穆。我想他真的想要成为更好的人。我认识的绝大多数人不会考虑着:在想着如何提升自己之前,赚钱、照顾孩子、寻求医疗帮助早已让他们不堪重负。当这座寺庙的主持不再扮演医生时,他更是人们的精神导师。CK小心翼翼地绕开师傅花言巧语、不甚可靠的一面,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将礼佛视为追寻生命之光的最佳机会。P258
这篇小故事的记述,彰显了作者作为记者的纪实功底。小故事涉及当今中国最敏感的话题——宗教。有关于传授藏传佛教的修行法门,有自闭症儿童问诊求医、将佛教当做最后一根稻草,有生意场上问经算卦,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事情被作者以平实、客观的口吻表述出来。还有其他人物身上发生的强拆、自焚、人吃人,竟然让我在图书馆的书本里看到。感谢每一位真实记录者。
作者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却更清楚自己无法替代或改变当事人的立场。作者敏锐的抓住了CK的立场,CK早小心翼翼的守护自己追寻生命之光的最佳机会,以期成为更好的人。
“过去,所有事情都有些失控,”他继续说,“现在,我感觉正一点点夺回对生活的掌控。”P259
后记:这篇文章是我初次使用markdown插件编辑,用的不太顺手,整体呈现有待提高,值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