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晚上,在散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有活力、很热情、4岁左右的小女孩。穿着一条漂亮的裙子,被她的父母打扮得很淑女,看得出来她的父母都很爱她。
我看到她的时候,她的父母一左一右牵着她的手。她身体靠前,似乎想挣脱父母的手,跟过来搭讪,却不是坏人的大叔很热情的打着招呼。
而她的父亲,看到她如此热情,等那个大叔离开了以后,却指责了她一句:你是女孩,你应该装得像个淑女,不能这么粗鲁。
不知道为什么,在听到这句话以后,我的心里似乎有了一丝惋惜。
我是多么希望,若我以后能有一个女儿的话,也能像他的女儿那样热情大方、不怕生。
因为,这是一个孩子安全感充足的表现。只有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才能在父母的保护下大胆地向世界友好地招手;若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通常都会畏畏缩缩的,任凭父母如何劝说,他就只喜欢躲在父母的大腿后面“娇羞”地看着这个世界,而不敢主动去向世界招手。
从这点看,小女孩的父母把她养得挺好的。
只是,那个女孩父亲说的话,让我听了以后,感觉挺不舒服的。
不能因为女孩表现得热情奔放,就说她粗鲁吧。我们可以教她温柔大方,却不能教她戴上一个假面具,假装淑女,因为这样很容易让一个孩子丧失原有的活力的。
这样就真的太可惜了!
2
也许是我从小被打压多了,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等到自己长大的时候,总难免会觉得自己活得很压抑、缺乏活力。
活力,既有安全感为底色,又暗含攻击力。
其实,想起小时候的经历,最让我难忘的和引以为自豪的,是我读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那段时光,那时候的我,虽然在父母看来很不懂事,但是对我而言,那时的我最有活力。
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不喜欢的老师,无论她在她看来多为我们着想,都不会喜欢她,有时,甚至会跟她作对。
喜欢的老师,也无需理由,喜欢就喜欢了,而且会自然而然的听话。不会像那种非要用大道理来逼你听她话的老师那样讨厌。太压抑、太不服气了。
这种行为,现在被教导是非常不好的缺点,叫任性,因为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但如果把一个小孩比喻成一个生命的能量体,前者干的就是想让孩子失去活力,让能量体变暗的事;而后者做的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积极,能量体得到滋养和成长的表现。
失去活力,这对一个还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危害真的会很大。逼着你去听话、懂事,就意味着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更不能存有攻击性。
长此以往,孩子会变成一个违心的人,把自身原有的攻击性深埋潜意识里的,但攻击性并不会因此消失。
虽然会很乖,很讨父母长辈的喜爱,也让父母很省心。但是,等到孩子叛逆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突然像变了一个人那样,叛逆无比。那些曾经你不让他做的事,他都会一一补回。
这样的阶段我曾经经历过,也深知它的危害性有多大。所以,不要轻易去打压一个孩子表现出来的活力和攻击性,因为那是无法真正被打压的,就好像休眠火山那样,总有会爆发的那一天。
作为父母,能做的是循循善诱,用爱去包容他,用耐心去教导他,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打压。
3
以前在一家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主的机构做过前台老师。我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些已经在那里学习某个兴趣有一段时间的孩子,无论他们年龄是大是小,都会比那些没有上过兴趣班的孩子要显得有活力很多;那些刚来的孩子,在经历过适应期以后,都会喜欢上这里的氛围。(别误会,不是卖广告。)
常在前台接待的我,经常都能看到那些孩子绝大部分都是蹦蹦跳跳着进来上课的,而且会很有礼貌地跟我打招呼,特别地讨人喜欢。
有好几次,因为舞蹈老师迟到,我坐在舞蹈室里看着她们,她们都会特别主动地跑过来跟我说话、聊天。(此刻,心已被萌化。)
上课的时候都是非常认真和投入的。每次上完课,有些原本看起来就不太开心的孩子,此刻脸上都会带着开心的笑意离开。
带他们出去表演、比赛,从来不会因为观众是他们的父母和一些不认识的人而感到紧张和怯场。每次的表现都是很成功,获奖而归的。
他们自信、阳光、活泼、快乐,在最美的年华遇上最有活力的自己。认真投入地上好每一堂课、面对挑战而不怯场,活出了很多成年人都没有的精彩和勇气。
4
综上所述,与其让一个孩子变乖、变得符合你的要求而丧失活力,还不如让孩子保持自己原有的活力。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父母,应当明白孩子的独特性,而不能任凭自己的喜恶而让孩子变成自己的一个标配品、附属品。
因为,活力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真的太重要了。一个有活力的孩子,无论去到哪里,都会自信、自爱、自尊,都会懂得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会像那种听话却丧失了活力孩子那样,在被占便宜的时候选择忍气吞声。
为人父母的,不就是想自己的孩子能够活得自信、自爱、自尊吗;不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能有立足之地,能不轻易被人欺负吗;不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把生活过得积极和快乐吗?
这是多么简单而又朴实的愿望。
所以,作为父母的,应该学会去保护孩子的这种活力,而非打压。
活力真的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东西,也是一个孩子是否被父母养得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