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想到初中课堂的美术课作业,都在深深的后悔中。“副课”的说法总是让老师和学生对“德智体”全面发展变成一句口号,美术课是副课,所以我总是在求着后排的男同学帮我画一幅幅作业交差。我的美感就是在一次次交差中沦陷。
音乐课从什么时候不上了?还有印象吗?是小学还是初中?总之,上的时候也是流于形式,谁都不重视,音乐有用吗?高中生在繁重的学业中挂个耳机听个歌,估计会有半数家长会认为是浪费时间吧。
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恨不得把所有的副课都停了,专攻语数外。一切教育资源和理念都是向科学领域倾斜,所以我国小孩子的作文中:未来的职业很少有画家、音乐家、运动员,大部分是科学家、飞行员、律师、教师 ,很理性。
理性生长到现在,却突然发现,理性的知识如果不是专业领域,几乎都如流星划过,转瞬不见,而感性素养的需求那么迫切。
小到公众号排版的事务,小到欣赏一段音乐,小到摄影取景布局的感观,大到孩子教育、城市布局、工程质量、幸福感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美学高度才能深深体会。
01
如今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开始重视美育,绘画、乐器、跆拳道,各种兴趣班。这是教育的提高,重视美感的提升,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又美”发展,令人欣慰。
然而家长们教育的方法是否有美感呢?你有没有带孩子去听过悲怆的古典音乐会?你坐在那里如坐针毡,孩子坐在那里抓耳挠腮,但是就是不走,不走的原因一来觉得是自己欣赏音乐级别太浅,是孩子对音乐悟性不高,无法领会大师的音乐素养,再听听也许就能成;二来门票老贵了,就这么走了不合适,坚持也要坚持下来。
专家表态了:这样违背孩子天性的音乐会会重创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懂美感的教育是提高兴趣,让孩子喜欢为目的。用适合孩子年龄段的音乐来打动孩子才是学音乐的真谛。用喝饮料来打比方:孩子都喜欢喝口感甜美的软饮料,这就是孩子的口味。你一味地强调茶和咖啡的妙处,让孩子去品尝,结果就是适得其反,孩子也许会因为最开始品尝的饮料是凉茶而进入一种误区:饮料是苦涩难喝的。
美感的培养是培养感觉的,太理性的期待让如今流行的美学教育又会走入一个误区。
02
上图是很熟悉的孩子们的语文课本的样子。
台湾男生陈慕天,23岁,开发了一个项目“美感细胞”的教科书改造计划,重新将语文课本,设计成了下图的样子。
有没有感觉?不要说感性强烈的孩子们很喜欢,连我们理性思维茂盛定型的大人们也不难发现吧,捧着哪个画面,我们会更愿意去学?
03
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国外的建筑比国内美?国外的城市比国内更像艺术品?
凡有美感的物件当初设计的时候肯定考虑过美的要素。
我们在干具体事务的时候,考虑过美感吗?“又好又快”,“又快又好”,只是完成的标准,我们做事还处在完成的阶段,所以我们的建筑也只是可以住,我们的食物只是在充饥,我们的目标是迅速,没时间去考虑感官要求。
但是一部分群体开始关注美感了。美食的要求,不仅是味道鲜美了,还有摆盘;城市的要求,不仅是居住了,还有人文关怀。现在还很小众,等着星星之火燎原。
感性素养的大众化,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请你做事情的时候,抽出三分钟,来考虑一下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