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当年文化苦旅,在游览都江堰之后,又登青城山,进入一道观小憩,被道士认出,应其恳求,挥笔写下了一副对联――“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对联中的“拜水”和“问道”真是绝妙,既将两处胜景的特点作了精准的诠释,又将两处胜景关联在一起,彼此呼应,彼此印证,成了研究中国道家思想最生动的课堂。如果只观其一,是不能完全领悟的。
就在去年国庆节期间,我游览了都江堰,感受到了其水之魅力,却未能寻访近旁的道教圣地青城山,一直想要再次寻得机会弥补这个遗憾,终于在今年的端午节后成就了此心愿。
这是一次朝圣之旅,心中满是期待。当青城山的山门矗立在我眼前,难掩激动的心情。
只见山门掩映在清翠浓绿之中,采用的是道家典型的重檐结构,檐上雕塑有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和虫鸟兽,门头“山城青”(从右往左念)三个鎏金字特别耀眼。大门两旁的楹联“收八百景于目前,登卅六峰于顶上”道出了青城山的特点,让人有种一探究竟的迫切。整个山门的主色调是黑褐色,显得庄严厚重,而檐上的雕琢物色彩明快,体现出道家喜好神仙崇尚自然的理念。
我原本计划走登山线路的,却因走错了道,来到了索道口。但既然已经走错道,再折返回去又耗费时间,那就欣然地接受自己的选择了。
不过坐索道上山也还是有收获的。坐在缆车里,看到了藏在山林间的壁画。从上往下依次排列,最上面一幅是观音像,第二幅和第三幅我猜测描绘的是神话故事,因为道教喜好的就是神仙。壁画色彩艳丽,人物生动,是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可为什么要“藏”在人迹罕至的山林间呢?
索道不到1000米,几分钟就到了上站。接下来步行登山至青城第一峰――老霄顶。
在上清宫的山门前见到一面很大的照壁,照壁的正面一个大大的“道”字非常显眼,背面则是“大道无为”四个字。
我的思绪穿越到了两千多年前。周王朝日益衰落,天下就要大乱,圣人老子准备出离世间,在通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向老子请教了修道的问题,老子洋洋洒洒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来回答他,之后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从此杳无踪迹。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道不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非语言能描述,它遍及宇宙,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宇宙万物只有依道而行,才能秩序井然,欣欣向荣。如果背道而行,就会遭受恶果。道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是德,做一个有德之人,即是行道。
“大道无为”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道教对待社会及人生的处事态度和基本法则。道生万物,应是自然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我们做事也应效法自然之道,无为而无不为。
沿照壁旁边的石阶往上走几百米便到达上清宫。宫门为石砌券洞,上有门楼,匾额上的“上清宫”三个字工工整整。宫门两侧的楹联“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育圣人”耐人寻味。按字义理解,青城山的草木如今都得到了道家仙气的沾染,自古这座名山就孕育出了不少道行高深的人。也是啊,古时候不少道士或者文人墨客选中此地修道或者隐居,成为得道之人。传说中的白蛇也是在青城山修道成仙,成为悬壶济世的良医。
宫门的外侧还有一副楹联,“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上联出自《道德经》“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联的“大成若缺”和”“大巧若拙”一样,体现了道家所追求的是内在的修为而不是外在的浮华。“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都是在论述道的伟大作用,没有什么可以脱离了道而生存,这里的“一”即是“道”。不愧是道教圣地,处处彰显出道家的思想和理念。
上清宫是青城山的重要宫观之一,始建于晋朝,现存殿宇为清初重建,虽气派但不奢华,古朴自然。殿宇现有道德经堂、三清殿、玉皇殿、文武殿。宫内珍藏有楠木刻板《道德经》、《阴符经》,及张大千的碑刻。据说在上清宫的圣灯亭观圣灯很奇妙。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扑朔迷离。传说是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故称为圣灯。
老君阁与上清宫相隔不远,位于青城第一峰顶,又称老霄顶。此处海拔高1260米。登上山顶,顿觉天地苍茫,仿佛远离尘世。远处,群山如碧浪连绵起伏,数百里秀美风光可尽览。
阁楼外观成塔形,高三十三米,共九层,每层八角,下方上圆,象征天圆地方。
走进阁楼,见一楼大殿供奉着老子的坐像,一股敬意油然而起,当即满怀虔诚地叩拜。我在老子的塑像前静默了许久,他安详的神态让我倍感亲切,本想给他老人家上柱香,经询价,价格六十到一百二十元不等,觉得一颗虔诚的心不应该明码标价,摇了摇头,只得放弃了。
从老君阁往回走到上清宫,走右侧步游道,去往天师洞。路上碰上一位来自上海的小伙,他一米八的个儿,身材结实,一身休闲装扮,肩上跨着一个相机,一看就知道是一位资深旅行爱好者。我们结伴而行。和他攀谈得知:他是从四川绵阳报团过来旅游的,不想随团坐索道下山,想要步行,欣赏沿途风光;去过映秀,那里曾是512大地震震源中心,现在建设得很漂亮;去过色达,那里的天很蓝,红房子很漂亮。
这一路的台阶陡峭狭窄,每当看到上海小伙的大脚板踩在石阶上竟有三分之二悬空,我就替他担心,提醒他脚板横着踩下去,这样还可以减缓对膝关节的冲击。他听从我的劝告,也不忘善意提醒我注意安全。虽然是陌生人,在相同的境遇下自然而然地传达着彼此的善意,特别温暖。
我们来到了朝阳洞。该宫观处在老霄顶的岩壁之下,依岩傍洞而建,门朝东而开,洞口站楼为悬空古建筑。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为此洞撰联:古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走过访宁桥,我们去往祖师殿。该殿宇处在青城山天仓峰,面对白云溪,背靠轩辕峰。殿宇掩藏在苍松翠柏之中,建造风格和其它宫观大体相同,只是让人感觉更加神秘和幽静,是修道的好地方。据记载,唐代薛昌、唐末五代杜光庭、宋代张愈、费元规等道士曾在此地隐居。
从祖师殿返回到访宁桥,我们继续前往天师洞。一路上,青石板山路迂回曲折,两旁的杉木、楠木、柏木枝繁叶茂,枝头鸟儿欢唱,林间洒落几缕阳光,刚刚冒出的汗倏忽间就被林间吹来的凉风给收走了。用树枝、树藤、树皮搭建而成的亭子随处可见,取材自然,不加任何的人工雕琢,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和谐。古语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享受恩泽之余也得心存感恩之心。
步行下山的目的就是想看看天师洞,此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结茅传道所在地,也是青城山的主道观。上海小伙要在预定的时间赶到山下与旅行团会合,而我也要在预定的时间乘车返回成都,因此我们步履匆匆,遗憾地错过了天师洞。
终于在预定的时间赶到了山下,我和上海小伙就此别过,结束了愉快的朝圣之旅。
回味上山下山的所见所闻,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当年余秋雨先生题写“问道青城山”有什么深意呢?
青城山是一座活的道教博物馆,是道教历史最悠久、发展最完整的名山,道教漫长的历史造就了青城山灿烂的道教文化。在这里,老子的《道德经》思想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人类顺应自然之道,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而近旁的都江堰,人类因为顺应了水之道,使得水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它们彼此应证,将道的作用完美体现。
今天,道教养生、崇尚自然的思想和理念倍受生活节奏紧张的都市人、向往自由回归自然的人们崇尚,前往青城山探幽访古、探索道教思想精髓的人们越来越多,我也是这芸芸众生之一。
青城山,一次看不够,看不透,还想再次重游。
欢迎阅读姊妹篇拜水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