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伦敦这座城市有湿嗒嗒的脚步声,和那种最讨人厌的雨。踩着不大不小的雨,走过唐人街牛津街,跨过泰晤士河上的桥,在夏天被冻得发抖。
急匆匆的步伐里,我窥探了伦敦生活的小小一角,打翻对这座国际都市的想象。
对伦敦的第一印象,来自于郊区的塞车。在龟速前进的大巴上打开地图,显示已经在伦敦里了。可窗外除了塞满高速路的车,就是些低低矮矮的房子,一片灰蒙蒙的,一点没有城市繁华的意思。
印象中的伦敦,有着如纽约那般耀眼的高楼森林,巴黎浪漫的艺术气息,和独属于英伦的高雅。可接近它的三天里,伦敦变得更真切了。
在伦敦接触最多的大概就是地铁了,来来去去滴着一张生蚝卡,不知道吃了我多少钱。伦敦大多地铁开起来都轰隆隆的,声音大得能覆盖车厢里所有分贝。地下铁没有空调,小小车厢里挤满了闷热的空气。进入地铁就没有了手机信号,车厢上都是读书看报的人。有次幸运坐到一辆崭新的地铁,我感激得要叫出来。
英国的工业革命印记,一直留存于古老的伦敦地铁上。从初运营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面对新兴城市发达的地铁系统,伦敦似乎更愿意耐着性子,踏着自己舒服的步伐前进。
伦敦真是座被艺术豢养的城市。地铁隧道里拉小提琴的艺人;电梯旁一水儿戏剧、音乐、电影的海报;剧院外头挤满了等待进场的观众;美术馆严肃讨论着画作的人们。
高雅的艺术殿堂或是街边的涂鸦墙,都透露着这座城市对于艺术的接纳与包容,和人们在乏味生活中寻找美与趣的坚持。
这里有太多美味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值得亲自尝尝,历史与现代在他们慢悠悠的步伐里碰撞融汇,哼着艺术的小调。伦敦对艺术的开放与包容,孕育了奇思妙想的艺术家,他们用艺术描绘生活,又把这美回馈给城市。美术馆一边展览着千百年前的世界经典名画,另一边则是现代人物肖像画;泰晤士河一边是摩天大楼,另一边是石砖古堡。
伦敦,从不缺少现代与历史的交汇。
滑铁卢桥上的火车,穿过几何钢铁护栏,车厢的光被隔成一段一段,像换帧的电影在眼前拉开。伦敦的夜,倒映在泰晤士河上,幽幽地泛着光。
游轮的甲板上搭起了高高的灯串,飘散在空中的爵士音符好似一杯冬日的暖酒,吹得人醉醺醺的。伦敦眼慢吞吞转着,大本钟敲响整点的钟,我拖着冷冷的腿,又躲进地铁的巨响里,地铁站外的流浪汉靠过来问我有没有钱。
伦敦的街道不是太干净,甚至好多脏乱的地方,老旧的房子、体验感很差的地铁,和不清新的空气。
伦敦似乎于我想象中完美的都市相差甚远,可它真实的样子还如此迷人,使我想再多花些日子,到地下去听摇滚,在桥上吹微醺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