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小镇居郧阳东北一隅、丹江中游,与陕西、河南省接攘,镇名“白浪”,足见乡民亲水情深。在那陆路不通漕运兴旺的年代,入秦川下江汉的舟船必由本地航道经过,一些与水运、船只相关的俚语民谚便随之衍生。
三省边民一衣带水,地缘相联,有许多“两省之家”或“三省之家”。以我家为例:奶奶是秦人,母亲为豫民,嫁的是湖北老公,爷爷便被人戏称为“三省总督”。秦人豫人皆喜面食,奶奶常烙“锅盔”大饼,爷爷却不大感冒,一吃这个就要皱着眉头嘀咕:哎,今天的饭食不是我船上货哟!那无奈又勉强的表情直让人发笑。这句“不是船上货”即是家乡“船话”,意为不合口味,用现在人的话说就是“不是我的菜”,也可用在对某件事物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的语境里。
邻村有兄弟俩,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哥俩三十好几了还没成家。性格上,哥哥精于算计锱铢必较,弟弟则憨厚老实大大咧咧。某年,有媒人给老大说亲:女方中年丧偶,有一子正读初中,要求男方倒插门入赘。老大不愿意,对媒人说: 你知道这女的“船往哪里弯”不(意为: 打的什么歪主意)?分明是想找个冤大头供养她们老小,“支摆矮子过河”哩(支摆:支使、摆弄。全句意思为捉弄老实人,即现在常说的“挖坑让别人跳”)!
媒人又介绍给老二,老二笑嘻嘻地说: 好嘛,娶个媳妇还得个娃,进门就能当爹,这叫“拉纤拣个鳖 ——外赚!”随即高高兴兴地去女方家落了户。后来那孩子学业有成,在大城市安了家,把母亲和继父都接去养老,一家人过得幸福和美,而那个“聪明”的老大则打了一辈子光棍,孤独终老。两兄弟的人生轨迹皆因这三句“船话”而定,其“三观”之不同、命运之迥异令人唏嘘。
晚唐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有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说的是身处异地的作者被大雨阻隔,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家,无独有偶,本地“船话”中有句“走马行船不问路”,指的也是走马行船风险未卜,路人莫问归期,这是以往本地人出门在外的规矩,若有不知者问及返程时间,必以此话告诫对方。如今交通条件、安全系数早已今非昔比,这些禁忌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亲水乐水的老辈家乡人把对水、船的浓情蜜意糅进了口口相传的唱词或童谣里,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家乡的曲艺唱段里有这么几句词:“八月十五月儿圆,河里没水难行船,无本的生意实难干,本大利宽能赚钱”。通过借喻水与船相依共存的关系,通俗直白地阐述了经商之要义。
还有一首《赶牲口》童谣则更为生动: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一赶赶到老河口/吃牛肉/喝烧酒/开开后门摘石榴/石榴树上一对鹅/扑噜扑噜飞下河/河那边/娃子多/一拳打你个青眼窝!这首童谣早在陆运不通的年月就已流传,里面所说的“赶牲口”是指赶船,即走水路将牲口运至丹江下游的老河口。全篇虽寥寥几句,但立体饱满、动感十足,充满童真童趣,且蕴含了饮食习惯、地理航线、民风乡情等信息,是一幅色彩浓郁的乡土风俗画。
(此文原载于2020年5月6日《中国水运报》,标题有改动)
审核、制版:肖江
孙翼,郧阳区作协会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会员。文字曾见于《中国建设报》《中国水运报》《楚天都市报》《十堰晚报》《贵阳晚报》《襄阳晚报》《南阳日报》等报刊。为《书法报·硬笔书法》撰写书评近二十篇。曾获2005年“书法报首届中国硬笔书法大赛”文稿类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