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育有些年头,跟孩子们打交道,总是深有感触,很多观念,来自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一个孩子,特别缺钱花,并不代表家里特别贫穷,是家庭教育的模式不一样,家长的苛刻导致孩子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热切。从而形成小偷小摸的习惯,这些孩子往往并不来自特别贫困的家庭,这些孩子对金钱的渴望来自外界的诱惑颇多而家长没能发现这种诱惑,一味从经济上对他们进行限制,孩子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即使犯错也不惜铤而走险,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也并不是靠严,要经常交流,疏导,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家长,老师的自律,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
学校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才能让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只有心态健康了,接受管理和约束的能力也变强,这类孩子善于听从老师的建议,积极改正自己的不足,这对成绩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而有些孩子,遇事为了躲避问题,总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这些孩子不仅生活上存在问题,学习成绩也难提高。
经常跟家长告状说别人很吵的同学,往往这些同学是最吵的,为了躲避责骂而把责任往他人身上推,出现这种情况,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严格的而不是民主的,所以他们会形成一种定式思维,只要自己避开错误,就能回避责罚。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只能以德服人了,家长并不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而且在这种由来已久的教育方式下,家长心目中自己的孩子是守规则的,对长辈们是尊重和言听计从的,当孩子以他所认为的方式跟家长反应情况时,老师跟家长解释或者说是辩驳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怎么把孩子扭转过来。
一次,一个学生在教室里吵得别人写不了作业,另一个同学因此跟他产生了口角,两个人在教室里打了起来,几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同学跟着起哄,教室里一团糟,当我进教室把两个同学扯开时,两个人都不愿意低头,
“他先骂我的。”
“他先动的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此时去追究谁的责任,肯定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正好最先吵闹的同学家长来接他,此情此景,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对着自己的孩子一顿打骂:“你又给我闯祸了,从来没消停过。”孩子没还手,但口中不停地念叨着:“不是我动的手,是他先动的手。”
家长在办公室不停地追着孩子打,我也清楚了家长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成长环境一目了然,家长当着老师的面如此教育孩子,也是为了回避问题,以免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后果,而孩子一直以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他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躲避责罚,他首先想到的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能独善其身,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这种不利,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反应到学习上,很难能把成绩提高的。
已经形成这种习惯的学生怎么办呢?直接跟家长沟通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家长的性格已是根深蒂固,需要家长作出改变非常困难,我们只能还是从孩子身上入手,先从内心关爱,跟孩子交流,指出家长教育方式的不足,孩子还在认知阶段,容易做出改变,只要他觉得老师是对的,出发点是为他好,他就会做出调整,此时对孩子的一点点变化都给予足够的关注,时不时地表扬,孩子会越变越好,当小孩起了变化之后,再跟家长进行沟通,家长也会接受建议,配合工作,这时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得以统一,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孩子就会越变越优秀,成为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