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背景:架设在高山之上的生命线
抗战期间,自从滇缅公路被日军封锁之后,为了保证中国军队的正常补给,中美双方设法开辟了一条穿越印度、缅甸和中国的空中补给线。这条补给线因所经地势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除此之外,这条航线还有一个看似很优美的名字——“银色通道”。
如果说,“驼峰航线”这名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险”的话,那“银色通道”则给人一种“危”的感觉,尤其是当你了解了其中的含义之后。“银色通道”这称呼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负责运输的运输机在飞行途中因恶劣天气、高山乱流所失事坠毁的事故发生多次后才有的名字。因为在路上失事的运输机多了,飞行员几乎不需要通过浏览地图来判断航线方向,只需要顺着山间一处处飞机残骸所反射的银色光芒就能找到前进的路。可见当时有多少中美飞行员在这条运输线上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对于那些能活着走到战争结束的飞行员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也是孤独的,因为身边的战友大多已埋骨于雪山、丛林之间。而这部纪录片所讲述的就是当时的一位幸存美国飞行员弗莱切汉克斯与中国探险协会的成员一同寻找多年前的已故战友——吉米福克斯的座机C-53的故事。略有感触,只好分段来阐述。
<一>迟暮老兵的执着——汉克斯
在一个美国的小镇上,有一个略显古怪的老人,他每天除了健身之外,还跑到自家小车的后备甲板上的水箱里接受冷水的浸泡,并在浸泡中锻炼着自己的四肢。对于路人时不时投来的诧异目光,老人丝毫不在意,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自己的训练计划。你或许会认为这老人是个健身狂人,或者是一位闲不下来的退休探险家。然而都不是,他只是一位老飞行员,这名老飞行员有个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重返中国,亲自找到已故战友的飞机残骸,履行自己曾对战友亲人作出的承诺——人也好,物也好,带他回来。
这是一位令人动容的老兵,然而深挖其中的细节之后,我们才能深切感受老兵的信念有多么执着。
细节一:汉克斯曾于1944年寻找过战友的坠机地点,但无果
1944年10月,中国军队收复被日军占领的片马不久,汉克斯和中国航空公司另外两名美籍飞行员及十几名中国军民组成营救队,向片马53号飞机失事处进发,在原始森林中跋涉9天9夜,但最后因断粮缺水和突发疾病而宣告失败。
别小看“断粮缺水”“突发疾病”这几个字,足见搜寻过程的艰险和绝望,弄不好十几人的搜寻队也会丧命于此。作为与死神擦身而过的亲历者,山间丛林的险恶,汉克斯是再清楚不过的。即便这样,汉克斯不顾自己早已衰老的身体,仍念念不忘地计划再次踏上寻找战友之行,可以说他已经做好遭遇死亡危险的打算了。
细节二:从1944到1997,汉克斯一直在做重返驼峰的准备
五十多年的坚持,谈来不易。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麦肯锡主义泛滥等,让美国与新生的中国成为不共戴天之敌,两国的关系几乎降到冰点。那段时期,对于汉克斯来说,重返驼峰无疑难于登天,你不可能到访一个已经成为敌人的国家,敌人也不会帮助你寻找什么飞机残骸。即使每天锻炼,又有何用呢?即便如此,老兵却没有停止过训练,仍对重返驼峰抱有希望,这需要多大耐心才能等待如此之久?
细节三:汉克斯与福克斯并不相识
据和汉克斯一起参与搜寻活动的中国探险协会主席严江征回答,汉克斯在福克斯失事之后才到中航,是另外一架飞机的机长,原本与福克斯并不相识,但是他接受了福克斯母亲的重托:“一定帮我找到我唯一的儿子。”“我没有见过杰米・福克斯。也没有和他通过信。”汉克斯也说得直率而确定。后来1944年的搜寻失败了,再后来中美成了敌人,再后来福克斯的父母相继离世,即便如此汉克斯依旧试图践行曾经的承诺,抱着回到驼峰的心愿不断锻炼,不让自己的身体过早衰退,直到寻回自己那不曾相识的前辈和战友。
是的,这位老兵太耀眼了。常理而言,放弃也许是明智的,没有人会怪他。但他没有,或许很愚笨,所以才难能可贵。
<二>需求层次理论的生效与失效
1997年的搜寻之行曾出现一个插曲,搜寻队伍在第四天发生了断粮情况,这是在纪录片上一笔带过的。在课上,我才获悉,原来在当时的队伍里已经有人提出了类似埋怨带了个8旬老人的言论,甚至有只顾自己生命而不顾汉克斯安危的想法。从其他的新闻稿里,额外获悉到此前队伍里对待老兵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为了保护这位患有心脏病、旧伤累累的老人,作出了许多努力。对于有经验的探险者来说,理应出于安全和效率考虑,不让汉克斯同行,但为了老兵的心愿,他们早早就下定决心和老人一起赌一把了。
“每次宿营,第一个帐篷支起来是老兵的。第一个帐篷进水了,又找高处搭好第二个帐篷。白天每隔4小时医生给老兵量一次脉搏、血压。老兵需要什么,人们马上会有反应,一切都在默默中完成。所有中国人,哪怕任何一位民工,都会自觉地把篝火边最好的位置让给汉克斯。”
然而到了断粮的那一刻,对老兵的敬意和善心、此行的意义和象征、理智以及团队精神被轻松抹去,取而代之的却只有对自我求生的渴望以及对当前环境的绝望无助。紧着就是矛盾的滋生,意见的分歧,这不就恰恰证明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吗?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解决温饱,其它什么都不重要。
但所幸仍有人保持了必要的理智和坚定的信念,比如作为队长的严江征与随行的医生等,他们及时安抚了队伍的情绪,并采取了积极的策略保证了搜寻活动的继续进行。
如果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释了人之常情,那能战胜人之常情的人则是这一理论无法解释的。坦白说,这一理论广为人知,合乎理性,细想之后却是现实而冰冷,上面所出现的插曲就是最生动的写照。切格瓦拉与他的南美游击队在干粮消耗殆尽的时候,也出现同伴间相互指责的现象。
苏格拉底曾言:“人皆求善,而非求恶”,但光有求善是不够的,需要怀有崇高的信念和过人的意志的人站出来,才能打破经济理论所预言的残酷竞争吧。
<三>喝吧,福克斯,喝吧......
当成功到达C-53的坠机地点后,汉克斯难以抑制自己的喜悦,像孩子钻进自己的秘密基地一般,迈着疲惫的身子钻进了飞机的残骸,检视着残骸里的一切。
老兵深情地抚摸着飞机上的碎钢断铁,像在推演福克斯在即将失事时的一举一动,像在回想这位素未谋面的战友当时的五味杂陈,像在回忆自己在驼峰航线上的峥嵘岁月。而探险队的其他人都自觉地没有和老兵一同走近残骸,生怕打扰到汉克斯和福克斯两位老战友时隔五十年的叙旧。
在献上采来的高山杜鹃后,汉克斯向花上洒着可乐喃喃地道:“喝吧,福克斯……喝吧,福克斯……”,他为战友带来了久违的饮料。中国人敬酒,汉克斯敬可乐,原来世界上不同的人缅怀故人的做法是如此一致,隔着镜头和屏幕都能被这一举动所感染。
汉克斯和福克斯是什么关系?是后辈和前辈的关系,是幸存者和阵亡者的关系,是战友和战友的关系。光从旁人的视角来看,也许我们很难能完全体会到汉克斯此时此刻的感情,无法言状。
<四>只有永恒的利益?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也成为许多攻击型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学者、政治家所信奉的金科玉律,譬如《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作者约翰·米尔斯海默。那么国家间真的只会为了利益而战吗?大国与大国间就一定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吗?对此我无法解答。
然而片中老兵汉克斯对当年中美友谊的念念不忘,以及在中美关系冰河期时的坚持是否能够给出一个不一样的答案呢?民族与民族间或许是可以存在难以磨灭的友谊的,这份友谊不一定会受意识形态所影响。
从博弈论的视角,尤其是零和博弈,国家间往往易战难和,陷入猜疑链以及丛林法则之中。那人民间的友好往来能否成为消除猜忌的基石呢?至少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些许可能性。
最后,以汉克斯先生在纪录片中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我的许多同事死在驼峰航线上。我是幸存者。我不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战争时期,别人死了,你还得去做该做的事。没时间伤感。我始终要找到这架飞机,是因为机上遇难的有中美两国飞行员。这是两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见证。……这次探险是一个奇迹,我相信没有人可以重复它。”
相关链接:
http://news.sina.com.cn/c/2001-08-31/344398.html《我们为何搜寻“飞虎队”美机残骸-访探险家严江征》
http://news.youth.cn/js/201507/t20150722_6908444_1.htm《中缅边境:“驼峰航线”延续的故事》
http://bbs.tiexue.net/post_4716495_1.html《寻找驼峰坠机C-53 吉米福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