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解读的书是《直击本质》,这本书大概11.4万字,其精髓就是教会读者学会洞察事物底层逻辑的思考方法。
现代社会,信息很多,可是思考的时间却少了。看上去每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变多了,真正的收获却少了。而且,只要一提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会提到底层逻辑,那么究竟什么是事物的底层逻辑,怎样才能抓住这个底层逻辑,实际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如何运用底层逻辑呢?
《教父》中,维托·唐·科莱昂说:“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就好像有了九阳神功的张无忌,能迅速掌握乾坤大挪移,而不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就好像有了四通八达的高速路,兰博基尼才能跑得起来。
在作者看来,本质思考的能力,就好像武功里面的内功修为,这是基础,在有了本质思考这一原动力的基础之上,才是各种知识和方法论的学习。
所以,这本书的重点就在于帮助读者提升思考力,在学习、阅读、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等方面,实现颠覆式成长与指数级的跃升。
本书的作者是艾菲 ,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个人成长教练、思维导师;36氪特约作者、ITT认证培训师;前《财富》美国500强公司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公众号“艾菲的理想”主理人,关注者超过10万人。
《5分钟商学院》作者、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为其作序。
介绍完本书的作者,下面为您介绍一下本书的重点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重点阐述事物的三个本质。第二个部分,重点阐释怎样成为一个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第一部分:三个本质
所谓本质,指的是事物的根本属性、问题的根源、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本质一:事物的根本属性——一眼看透本质的人都有超强的概念能力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各种方法,以及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但是如果我对于好的方法是什么以及如何恰当制定目标都无法明确的话,很显然就无法做出恰当的判断。而想要做出恰当判断的基础或者说前提就是要理解我们要做的这件事的根本属性是什么。
属性不清楚,也就无法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接下来的“为什么”和“怎么办”也就都无法解答。
看起来,“属性”一词好像跟定义很像,但是属性要比定义的范围更广:
给出清晰的定义:解释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
做出准确的简单类比:
打出精妙的比方:能将抽象事物的根本属性与生活中、工作中常见事物的根本属性画上等号。
一、给出清晰的定义
我们在沟通中需要对某个概念进行界定和统一,如果双方对同一个概念的界定不统一,那么很多沟通都是无效的。比如,作者的朋友跟她说,老板认为她的朋友情商低。于是作者就问朋友,她认为什么是情商。朋友说,高情商就是让人喜欢自己吧。
《情商》的作者对情商的定义是:一个人管理自我情绪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从这个定义上我们看到,情商体现在敏锐的情绪体察与极佳的同理心上,并不是要让别人都喜欢自己。
当对话双方对同一事物的定义统一的时候,才有了沟通的前提和基础。
二、准确的简单类比
当我们能用“准确的简单类比”说出事物根本属性的时候,就能拥有“一语道破天机”的能力,还能在各种不同事物之间建立非常准确的本质上的联系。
书中作者举了个例子,什么是谈判。
百度上说:谈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谈判是指除正式场合下的谈判,一切协商、交涉、商量、磋商等,都可以看做为谈判,而狭义的谈判仅指正式场合下的谈判。
看这些定义好像很难让人理解,但是如果用“准确的简单类比”来表达:谈判就是“找交集”。通过简单类比,我们就清楚谈判与“找交集”之间的共同之处,也更容易理解谈判这个定义。
同样,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是:理性的动物。这里面的动物是与人最接近的类别,是相同之处;而人与动物有着不同的特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理性”,是不同之处。
准确的简单类比,只要事物A与事物B之间有着相似的根本属性,我们就可以用“事物A=事物B”的方法来做简单类比。
三、打出精妙的比方
精妙的比方,是在不熟悉的事物的根本属性与熟悉的事物的根本属性之间架起的沟通桥梁。所以,打出精妙比方是本质思考能力的一种表现。
比如,在《象与骑象人》中,作者就将我们内心的自动化系统比作大象,而将理性的部分比作骑象人。这个比方,就很容易让我们理解到当我们毫无察觉地追随内心的自动化系统时,理性根本就无能为力。
当我们能够通过“打出精妙的比方”说出事物的根本属性时,就拥有了深刻的思考力,也拥有了出色的表达力。
至此,如果能够将事物进行清晰的定义、做出准确的简单类比、打出精妙的比方,那么我们就是既能深刻思考又能通俗表达的本质思考者了。
本质二:问题的根源——很多痛苦和失败的产生,皆因没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很多人其实是认识到对问题根源思考的重要性了,因为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解决问题,但是在寻找问题根源的时候,会发生对问题根源的解释是否正确的问题,只有正确的解释,才能在下一次类似问题出现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比如,有些朋友在遭遇了工作上的挫折后,往往会归因于自己水平不够,能力不足,没有努力等,于是,会钻进这个牛角尖无法自拔,持续痛苦,认为自己再也无法找到好工作。
这就是对问题根源做出了错误解释,导致了错误的思考方式,进而让他们陷入了痛苦之中,阻碍了新生活的开始。
其实,一个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因此,在对问题根源进行本质思考的时候,不仅要思考表层原因,还要思考深层原因;不仅要考虑单一原因,还要思考复合性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解释,从而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思考问题的根源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做出正确的预测。
比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9.3级地震。当时很多人都看到了海水倒退,但是只有极少数人预测到了海啸。
只有那些进行思考并找到问题根源的人,才能对事情的未来趋势做出精准判断。
本质三: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你追求的是方法,高手思考的是逻辑
万千世界纷繁复杂、变化万千,背后常常有看不见的道理或者逻辑在指挥着、主导着,这些看不见的道理或逻辑就是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的特点:
第一,抽象。越抽象越在底层。
第二,简洁。“大道至简”说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都是简洁的。
第三,动力来源。底层逻辑是各种现象出现的动力来源。
第四,通用性。底层逻辑针对的不是某个特定问题,而是某一类问题或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事物的底层逻辑或者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就等于拥有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
第二部分:如何看透三个本质
看透本质的基本方法——溯因推理法
福尔摩斯探案里面,经常会根据当下的观察,对观察对象做出一些推理判断,这样的方法就是溯因推理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往往都会用到这个方法,其核心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比如,工作中排查故障,会先根据故障的现象,假设可能发生故障的几种情况,再根据最具可能性的一种情况去做进一步的验证,并最终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同样,我们去医院问诊,医生在看到病人时,也需要多次询问病人的病症,根据病症来假设病因,再去做相应的验证,以确定病因,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如何做出假设
一、思考事物根本属性的两种假设方法
方法一:求同求异法
亚里士多德在说什么是定义的时候说,定义就是属加上种差。属是什么?属就是这个事物于其他同类事物的相似之处。种差是什么?种差就是这个事物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从本质上说,属就是求同,种差就是求异。
方法二:先归纳后抽象
什么是归纳?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比如,科学家发现金能导电,银能导电,铜能导电,在验证了很多种金属后,得出结论,所有金属都导电的结论。
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只是可能性的关系,要验证结论,需要对范围内的所有个体都逐一验证才能得到最可靠的结论。
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要验证这个结论,需要我们见过所有的乌鸦,才能得出这个结论。而这个是不可能的。
因此,归纳推理是由部分代替整体的推理,得出的不是必然性的结论,选取的样本越多,得出的结论越可能准确。只要样本足够大,操作足够科学,通过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这也是归纳法依然作为一种推理法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什么是抽象?抽象是从众多事物种抽取共同的、本质性特征的思考过程。
水果、饮料、万有引力定律、杠杆原理等,都是抽象的结果。
所以,归纳得出一个具象的结论,然后经过抽象思考过程,得到事物的根本属性。
二、思考问题根源的四种假设方法
方法一:穆勒五法
穆勒五法包括: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前三种方法在前面已经有所涉及,这里着重解释一下后面两种方法。
共变法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个现象发生变化,另外一个现象随之变化,那么前一个现象就是导致后一个现象变化的原因或部分原因。
比如,气温上升,放置在器皿种的水银体积就膨胀了;气温下降,水银体积就缩小了。这提醒我们:气温于水银体积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共变法需要注意,不能只凭简单观察来确定共变的因果关系,有时两种现象共变,但实际上并无因果联系,可能两者都是另外一个现象引起的结果。比如闪电和打雷。
剩余法,用于复合现象的原因,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海王星的发现过程。
方法二:5Why提问法
这个方法是通过不断提问“为什么”来帮助我们找到导致问题出现的整个因果链的方法。但是并不仅限于5次提问,而是一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整个方法的关键在于——避开主观假设,从结果开始,沿着因果关系的链条,直至找出原有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发现华盛顿的杰斐逊纪念馆受酸雨影响损坏严重,于是请了一家咨询公司来调查。下面是顾问公司与大楼管理人员的一段对话。
问:为什么杰斐逊纪念馆受酸雨影响比别的建筑物更严重?(1Why)
答:因为清洁工经常使用清洗剂进行全面清洗。
问:为什么经常清洗?(2Why)
答:因为有许多鸟在此拉屎。
问:为什么会有许多鸟在此拉屎?(3Why)
答:因为这里非常适宜虫子繁殖,这些虫子是鸟的美餐。
问:为什么这里非常适宜虫子繁殖? (4Why)
答:因为里面的人常年拉上窗帘,阳光照射不到里面,阳台和窗台上的尘埃非常适宜虫子繁殖。
拉开窗帘,杰斐逊纪念馆的问题就这么轻易解决了。
方法三:结构性分析法
要了解结构性分析法,需要先理解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有三个规则。规则一,任何一层的内容都是下一层内容的总结。规则二,同一层的内容必须具有相同的特征。规则三,同一层的内容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
金字塔架构,由纵向和横向两种子结构组成。
从纵向来看,最顶端的是需要分析的问题根源,下一层是这个问题所有可能的原因,再下一层是支持这些不同原因的各个子原因。从横向来看,每一层原因都需要具有相同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且符合“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法则。
结构性分析法的具体做法是,先将原因拆分为三种——不知、不能、不愿,然后将每一个原因拆分成“外因”和“内因”,最后将每一个“外因”和“内因”按照“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法则拆分为更多的子原因。
通常这样的拆分下来,就能比较容易的找到问题的根源。但是由于问题的根源往往的交互作用的,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造成了当下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也就是第四种方法——系统性分析法。
方法四:系统性分析法
总体来说,系统性分析法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将系统中各个因素的动态变化考虑进去,打破循环回路,并最终解决问题。
这里就需要认识一个概念,就是回路,在系统中,不论有多少个因素,都处于系统的各个回路中,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维持了系统的暂时的平衡,这个平衡有时是增强的状态,有时是调节的状态。
简单来说,生态系统平衡,草原上狼与羊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当狼的数量增多时,羊的数量就相应减少,而羊的数量在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狼的数量被迫也在减少,当狼的数量少到一定程度,羊的数量开始增多。这就是一种动态平衡。
这个平衡,如果没有另外的因素的加入,可能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可是如果我们在狼和羊之间又加入了狮子,那么之前两者之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整个系统就需要再次进行调整,重新达到一种平衡。整个新的因素,被称为“悬摆”。
要运用系统性分析法,就需要将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循环关系搞清楚,这样才能知道在哪个环节可以添加悬摆,并理解系统的延迟。这种方法,容易看清整个系统的结构和运作模式,问题的根源也容易水落石出。
求证无果,重新假设,再次求证
求证的三种方法
方法一:向自己提问。
提问的时候依据前面的方法来进行,同时遵循三个标准:第一,逻辑上的合理性;第二,与你所学其他知识之间的一致性;第三,用这个假设是否能解释过去的事件,是否能预测未来的事件。
方法二:通过试验验证。
通常这个方法能比较准确有效得得出结论。
方法三:举出反例。
一个底层逻辑越是普遍适用,找到反例的机会就越大。
所以,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内,尽可能去寻找反例,或者找其他人来帮助寻找反例。
逻辑上可能出现的各种谬误
第一类:基本谬误
从众效应,人会下意识地让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数人的想法靠拢,按照大多数人的想法得出假设,并不去验证其真伪。
服从权威,意味着听信权威对于事物根本属性、问题根源或底层逻辑的断言,而没有进行自己的判断和验证。
以偏概全,在使用归纳推理法时,往往会出现过度概括,以偏概全的现象。
第二类:对问题根源做出假设时可能出现的谬误
将相关性当作因果性。比如打雷和闪电的关系。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比如成功学的归因方式。
混淆均值回归与因果关系。
当下认知偏见。
以上为对《直击本质》一书中主要内容的解读,重点在于帮助读者认清什么是事物的本质,以及如何看透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