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心灵回归的话题,一个女孩的真实写照。
1.你一直都不是自己
一个25岁的女孩,虽未曾阅尽世事沧桑变化,但也多多少少开始有过这样那样的经历,甚至很多已拥有属于自己的动人故事。可笔下的这个女孩,直到25岁都还没活出属于自己的样子。
彡彡,25岁,从呱呱坠地到如今,过的顺风顺水、波澜不惊。她是典型性“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活泼开朗,乖巧懂事,成绩优异。始终明白到什么年龄需要做什么事,每个阶段的“必修课”都被她逐一check。从小被立为“标杆”,在人们殷切的关注中始终未曾放松,绷着一根弦努力求索着。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赢家的人,却实实在在地活在迷茫和困惑中。
月余前,彡彡结交了一位新朋友。这是一个自带忧郁体征的男孩。温和善良,十分善于观察、洞悉他人。在越来越深的交往中,彡彡也毫无例外地成了他的观察对象。有一天,男孩对彡彡说了一句话,“你一直都不是自己,你一直都在做别人”。在听到这句话的起初,彡彡是不解的,“如果我不是我,那会是谁?”“我并没有刻意模仿过任何人,怎么可能不是自己?”她想去问问清楚,可对方只是回复了一句,“我不想给你洗脑,你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2.性格使然
彡彡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十分恩爱。母亲与世无争,热爱生活,即使年过半百却能不失天真烂漫。父亲严厉却慈爱、善良踏实,幽默可爱,辛勤工作。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无疑是幸福、单纯又快乐的。
父母是平民百姓,虽广交朋友,但对社会的认知和见识终究有限。因知女儿天资不错,父母很少在成绩上对她提出过于严苛的要求,更多地在培养其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上下功夫,力求让她快乐学习,只要成绩处在中上游就好。而对彡彡的人格培养上,大多是引导其成为一个善良、忍让的人。
“性格决定命运”,这话真不错。虽然父母希望她成为一个示弱的人,可骨子里,她却是一个十分要强的女孩子。于是,性格与后天的养成,使她学会讨巧,为了满足不同圈子的需要,变成一个善于迎合他人的人。大多数的朋友会说,彡彡很随和,没什么脾气。可实质上,是她一直都在迷失自己、勉强自己,要强的个性让她渴望得到多数人的认可,良好的忍耐力和强大的适应力使她在不属于她的一些圈子中潜伏太久,直到被那句“你一直都不是自己”道破……
3.不懂拒绝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固然是好的,然而,假若一个人在取他人之长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独特烙印,无疑是可悲的。
彡彡突然间意识到,她做了太多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本心的事情。
如果别人对她提出令她为难的要求,她往往不知如何说“不”,怕得罪朋友,怕失去信任,怕这样做太自私……总之有太多看似冠冕堂皇的顾虑。最终,她委屈着自己配合着他人出演。
这一切源于要强的性格,从某一方面更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彡彡的父亲就是一个不懂拒绝的人,朋友有困难,硬着头皮帮;老乡缺钱,即使明知可能有借无还依然出借……孩提时,彡彡如果拒绝父母或者亲友的一些要求,父亲就会告诉她“人不可以那么自私”。于是,彡彡变成了一个“无私”的人,把爱、关怀、便利分给身边的人,而对自己严苛到甚至委屈。
我们并不是要将这样的结果归咎于谁,而是反省。父亲的教育没有错,唯有一个环节,父亲给予彡彡的思想观念过于根深蒂固,很多时候甚至没有考虑青少年时期彡彡面对事情的真实感受和力所能及程度。在彡彡确有困难时,父亲也要求她与人方便,使得彡彡慢慢丧失了拒绝的能力。
4.归咎于己
彡彡的父母只是一个代表而已,其实很多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习惯于将“吃亏是福”、“归咎于己”这样的观念挂在嘴边。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观念,却助长了“自我主义者”的气焰,让谦卑者变成了牺牲品。这里并不是对以上两种观念的否定,而是要强调一种适度性。
比如在职场中,我们总强调能者多劳,而真正任劳任怨之人少之又少,不过是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告诉他们,这样做是对的,秉承着所谓的责任感,压抑着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任劳任怨者会被委派越来越多的工作,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可当超过负荷时,这样的人群会不免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在最初产生这样情绪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像最亲近的人诉苦,一些年轻人会自然而然的与父母交流,可往往得到的回应是“你做的不够好”、“年轻人无条件多承担没有错”、“少抱怨、多做事”……于是恶性循环,超负荷下还不断增加负荷,终会达到一个极限。好的沟通者会与上司沟通,巧妙表达,而极端的人会选择将情绪发泄在单位甚至同事身上,更有甚者选择离职。
可以看到,无原则的“善意”教育培养出来的并不是理想型的社会人,而可能形成一些极端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一些年少时的乖孩子在独自走上社会后四处碰壁。她们善于归咎于己,压力得不到释放,甚者也不懂如何自我排遣,最终失去自我、走入极端。
5.有原则的妥协
在这样原生家庭影响下的人,往往需要的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有时是自发的,有时是被他人触发的。譬如彡彡,在被指出“你一直都不是你自己”后,会开始梳理自己成长的关键因素,从自身到父母到接受的教育。而做出改变的第一步不是推翻过去的自己,而是寻找本心。毕竟,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因时间、地点的不同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从原本的过分迎合一下转变为过于自我,既是不现实的,也是极端的,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只是将问题矛盾转移了而已。
一个成年人应该做到是寻找自己的命运,坚定的成为自己,不论走向何方,都往前探索自己的路,全心全意地在自己的命运中生活。
明智的父母则应该学会正确的教育方式,善良、无私、奉献的观念培养固然是重要的,然而过犹不及。要明白教育应该是释放天性的,而非压抑人性的;是肯定和理智的,而非否定和盲目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培养一个人格健全、游刃有余的社会人。
最后,推荐一本有助于寻找自己的书:德国 赫尔曼•黑塞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一本迷茫中的人值得一读再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