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欢迎关注【老蔡悦读】,一起在书的海洋畅游,享受阅读的快乐。
书名:框架思维
作者:[奥]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法]肯尼斯·库克耶 [法]弗朗西斯·德维西库
译者:唐根金
ISBN:9787521739084
第1章 框架思维
通过框架进行思考和决策,可以有效地定义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我们的思考依赖框架
我们所选择和应用的心智模型就是框架:它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并在其中安身立命。框架有助于我们把握现实世界,进行归纳总结或抽象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并类推至更广的领域。有了框架,我们便可以从容应对各种新情况,而不必凡事从头开始。
如果框架不合适,最好的办法是应用其他框架,或建构一个新的更好的框架。有些新的框架足以成为改变世界的突破口。
看见另一种可能
收集信息只是决策过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通盘考虑,也就是如何来建构框架。
框架会强化我们的想法,影响我们的感知和思维方式。通过增强框架意识,通过学会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框架,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让世界变得更好。
我们的大脑运用框架来抓住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过滤掉次要的方面。否则,面对杂乱无章的世界,我们将无所适从。
框架还可以帮助我们从单一的经验中成长,学会归纳总结出可应用于其他情形(包括尚未发生的情况)的规律性的东西。
有节制地想象
框架在两个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第一,在新的场景下或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我们选择框架的能力将为我们带来新的选项;第二(这一点同样重要),在熟悉的场景下,框架有助于我们聚焦重点,从而减少认知负担。
框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帮助我们进行正确的决策,但是,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有三个关键要素缺一不可。这三个要素是:因果律、反事实思维能力,以及在朝着既定目标进发过程中约束和调整自己想象空间的能力。
人类认知中的这三个维度——因果律、反事实思维和约束——构成了框架建构的基础。它们助推人类见所未入眼之事物,未雨绸缪,超前谋划。
第2章 建构框架
框架或简单或复杂,或精准或粗略,或美好或邪恶。它们都是现实世界某个方面的反映。有了这些框架,我们能更好地阐释问题、聚焦问题并做出决策。
框架最主要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能实现什么。框架赋予我们力量,因为它使我们得以保持专注。框架运作得当时,可以突显事物的本质,而令我们忽略其余方面。这是框架的特征,而非程序员所说的缺陷。框架就像巨大而高效的认知捷径,勾画出相应的思维空间以便我们做出决定。它使我们能更快速有效地做出选择。它也简化、强化并放大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从而指导我们的行动。
框架本身并无对错之分,究竟该选择何种框架应视情况和目的而定。一旦我们选取并应用了某个框架,便意味着广阔的可能性。我们如果没能应用某个框架,就可能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并且一事无成。选取并应用框架——使自己成为架构者——是决策和行动的先决条件。
建构框架是一个过程,是引导人类去认识、想象和评估各种选择的一种方法。
框架是一种机制,借助这种机制我们对不同的选择进行评判。假如缺少框架,则意味着没有切实的办法把目标和用途落实到可能的行动上来。
框架会设定边界——假如没有边界,我们可能会过于天马行空,从而难以形成实实在在的选项。
第3章 框架底层要素之一:因果律
人类是基于因果关系来看待世界的,这使世界变得通透。我们会预测某个特定行为可能带来怎样的结果,并循环往复、以此类推。因果推理是我们认知的基础。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了因果思维,因果思维也使人类社会得以不断进化发展。我们都是因果推理的机器。
因果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现实世界,并预测我们所做决定带来的后果。因果关系是建构框架的一个基本要素。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主体,而不是客体,我们有能力采取行动。能动性取决于我们建构因果框架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能影响另一个人的决定,那么这个人的掌控就超出了他自身。
社会结构改造了个体的能动性,反过来,能动性又促进了社会结构(其本身是人创造的)的变革。可以说,我们的框架对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结构产生着影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框架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关键。
当我们通过因果框架来解释世界时,就等于认可有一种比我们自身更强大的力量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即便不是宇宙洪荒之力,至少也是遵循物理定律的某些东西。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以因果模板进行思考呢?首先,至少要有因果模板意识。其次,在思考问题时要懂得如何去利用它。我们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我在心里对此所做的假设或解释是什么,是否正确呢?”
我们的因果思维有时会出错,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错误,但数千年来,框架的建构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和做决策的良方。如果去压制它,我们就亵渎了这种使人之所以为人的强大的认知机制。但要充分发挥框架的潜力,还需要人类的另一种认知特征,即想象另一种现实的能力。就这一点而言,也许只有在涉及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我们才无须运用这种能力,因为事实已经十分清晰明了了。
第4章 框架底层要素之二:反事实思维
所谓反事实思维,是与真实场景相反的重新思考,是人们建构的一种可能性假设。以反事实思维进行思考的一个优势是,我们可以跳出此时此地的认知,可以不受真实世界的制约,并且能够在大脑中建构虚拟的场景。
所谓反事实思维,就是针对想象中的世界而非现实世界所展开的思考。
反事实思维是我们透过现状做出各种预想的一种方式,反事实思维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它重点明确。反事实思维使我们能设想未来或假设过去,或者把某个场景中发生的事情纳入另一场景中来考虑。
反事实思维和因果推理这两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如果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将被淹没在一片没有意义的事件海洋中,漫无头绪;另一方面,如果缺少了反事实思维,我们将被现实所困,毫无选择余地。
反事实思维不仅能帮助我们畅想不存在的事物,也能大大提升我们的决策能力。首先,反事实思维可以被看作是对“因果决定论”的一种制衡。
反事实思维是一剂良药,可以使我们避免过早地得出一个特定的因果结论(当然,也能避免我们的小天使受到不必要的责骂)。反事实思维提醒我们,事情可能并非如原先所想的那般。我们也因此能够不囿于最初的因果假设,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其实,这也是反事实思维的第二个优点,即它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因果思考者。实验也证明,在运用反事实思维后,人们会比之前更擅长因果推理。
反事实思维的第三个优点是,我们和反事实互动的方式使之变得可为我所用。
反事实思维的第四个优点是它切入了我们的隐性知识体系。
反事实思维的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优点是它给人一种使命感。它揭示并表达了我们的行动和能动观念。
反事实思维是功能性的,其效能取决于我们在确定了目标和使用场景后如何对其进行改造。反事实思维不是毫无章法的异想天开,真正有价值的反事实思维是有边界的。
第5章 框架底层要素之三:约束
适度的约束有助于我们把想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此一来,我们的反事实思维才有可能转化为行动,也即具有可实现的机会。建构框架并不是任由思绪随处飘飞,像风力作用下的气球一般漫无目的——那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美好想象。只有不越出边界,我们的反事实思维才有意义。
适度的控制就好比黏合剂,能够把我们的心智模型捏合在一起,从而使我们得以有序和审慎地发出“如果……那又怎样?”的考问。
所谓约束,是指以特定方式塑造我们的反事实思维的规则和限制。有了约束,框架的建构就从认知范畴转向至关重要的行动。
若选择的约束过少,我们就无法聚焦真正重要的事情;若选择的约束过多,我们也可能错过某些重要的事情。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于每一个框架,有软性约束也有硬性约束。软性约束是有弹性的或可改变的,只需付出相当的努力即可进行调整。硬性约束是固定的、不可渗透的和不可侵犯的。硬性约束事关心智模型的核心所在,忽略它就意味着放弃框架本身。
当我们为了进行反事实思维而选择约束条件时,需要确保守住那些最基本的约束,即硬性约束。在此基础上,才可考虑增加其他软性约束,看一看当我们把这些纳入进来后会得到什么结果。明智地选择软性约束,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种艺术。在选择的过程中,有三条指导原则:可变性、最小变化和一致性。可变性是指选择可以改变的约束;最小变化是指对约束应仅做微调,而非彻底改变;一致性则指某个约束的改变不能与另一个约束产生矛盾和冲突。
第6章 重构框架
框架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因果律,我们的困惑就有了答案;有了反事实思维,我们就具备了能动性;而有了约束,我们的框架才变得具有可操作性。
不过,有时候我们需要改变框架,特别是当需要应对的问题本身已发生变化的时候。
固守一种框架,可能会与最佳选择失之交臂,因为我们所采用的框架本身就有局限性。
在特定的框架中,约束条件可能是恒定的,排除了更为激进的选项。固守一种框架会带来精神上的包袱,相反,转变到另一种框架则提供了重新开始的机会。虽然这会有风险,但一旦成功,十分有效。
通常有三种方法可以实现框架重构。我们可以从既有的框架目录中选择一种框架,也可以选择另一个场景之下的框架。如果这还行不通,那就得建构一个全新的框架。这三种框架重构的方法——“框架目录”“重新调整”“重新创建”——先后顺序基本上与所发生的概率一致。
作为最简单的方法,所谓框架目录就是在头脑的思维框架库中快速搜索,看是否有可行的替代框架。
由此看来,重构框架并不意味着从已有框架库中选取一种新的框架,或在适用于其他场景的另一个框架基础上进行改造和调整。相反,这可被视为一种框架的全新出炉。通过重新创建来重构框架,此举值得肯定和被人们铭记。
当试图转换框架时,首先要对可能面临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此处有四点至关重要:要有架构新框架的认知力,要远离熟悉的事物,要确定合宜的框架,以及把握最佳重构时机。
所谓框架重构,是指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转换框架,不早也不晚。
这意味着框架建构的两个方面之间有一个明确区分:如果效率很重要,那么可在框架之内以反事实思维进行推理;若需要进行根本性反思,那就转换框架。
是进行大刀阔斧的重构,还是较为稳妥地停留在行之有效的宽泛框架内,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战略性选择将为人类的框架建构增加新的动能。
尽管“重构之重构”听起来十分令人心动,但它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情形。
第7章 学习添加新的框架
要掌握其中的诀窍,首先要乐于接受不同的框架。在此,我们呈上三条建议:拓展自己的框架体系;通过我们称为“认知寻觅”的过程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如果前两条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就鼓起勇气跃入认知的盲区。
框架的多元化不仅使我们明白更多,明白了不同,也明白得更深更透。
世界是复杂的,仅凭单一的框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尝试利用不同的视角来提升我们的判断力,有助于得出更好的结论。
所谓“从零开始”,是指竭尽全力“忘掉”早已形成的认知概念,学会从传统的路径跳脱出来。这意味着决定不去使用我们熟知的工具,甚至故意将工具箱束之高阁,去构想另一种最佳方法来应对挑战。“从零开始”这一方法有助于我们做到这一点。
我们提到的三种方法——扩大框架库范围、进行认知寻觅,以及从零开始——可以有效应对不同的情形。这三种方法之间的差异可以用一个比方来解释:如果说把不同的框架添加到框架库中类似于获取相关图书,那么,认知寻觅就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图书,而从零开始则是对所有知识都满怀热情。
第8章 多元框架并存
我们的目标是追求多元化,即认同和欢迎差异性,而不是意图以同质化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我们需要强调世界的“色彩斑斓”,而非认为只有让自己“变成色盲”才可以实现公平正义。
关于框架,我们不能容忍的是排除其他框架的存在(这有违框架并无好坏之分的理念)。心智模型的整齐划一是阻碍人类进步最大的敌人,它使人们变得像机器一般,只会延续过往,看不见将来。
框架的多元化使人们能更好地建构框架。它是人类面临时代变局时的精神保险单。
框架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所有框架在效用或价值上都是平等的。
当社会接受框架的多元化后,大量不同的观点便蓬勃而出。有四种策略可促成这一点:在个人层面,拥抱变量、发挥教育的作用;在社会层面,鼓励流动、宽容。
拥抱变量是指主动作为,形成观点上的不同,而非被动等待分歧的出现。它表明持有不同框架的人仍然能进行有效互动。
第9章 打造自己的认知框架
人人都可以建构框架,关键是训练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对新事物持开放态度。
框架的建构可以发生在任何层级。无论是平民还是国王,都可能改变世界。
建构框架的能力是一种超越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收入或职业等范畴的能力。
构架包括两个不同的过程。首先是应用框架,这需要考虑因果关系、反事实思维和约束条件。第二个过程涉及框架的转换。
要达成成功的框架建构,我们需要培养智力上的灵活性,去构思未曾言说的想法、未曾表达的理想、潜在的概念和新的现实可能性。这便是思维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原则要求我们永远不要停止提高自己架构的技能,要看到因果关系,要进行各种反事实思维并改变其特征。简而言之,要在有所约束的条件下展开无限的想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欢迎关注【老蔡悦读】,一起在书的海洋畅游,享受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