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樊登说书,听的是少即是多。说实话,来回通勤六小时后,在晚高峰的地铁上,看着周围匆匆茫茫的人群,心里一阵阵烦躁,没有很好的领会书中的意境。只能简单谈谈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困扰和感悟。因为太过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也就是所谓的海绵大脑,感觉自己每天都很精分。打开微信,看到鸡血文,顿时感觉自己精神倍棒。可是一旦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生活中遇到纠结,又好想在鸡汤文中寻找现实静好,何必庸人自扰的人安慰。一天天就这么在纠结中过去,该读的书躲在角落里睡觉,该健的身长期亚健康警报。自以为把这些时间用到工作上,也因为效率低下,前瞻后顾做得别别扭扭。
像樊老师所说的那样,为什么很多人沉迷于买买买,却仍然感觉不到快乐?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物质丰富带来的快感已经非常浅薄。因为,我们已经早已走过物资严重匮乏的阶段。现在的我们,严重匮乏的是平和的心态,丰富的内心,感恩的态度。可是太多时候,我们拼命想要追求的东西是金钱,名誉,这就偏离我们的目标和诉求越来越远,甚至称得上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了。
比如,现在的我们,相比较读书时期,真的经济上自由多了,可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比那个时候更快乐。尤其是现在自媒体盛行,每天浏览着朋友圈里别人家被PS过的人生,又有谁敢说自己内心毫无嫉妒和挣扎?
前几天和老公在初冬的阳光下,微风中手牵手去图书馆。本来是很美的一幕,却因为我的一些狭隘和焦虑而打破。他很认真的跟我说,觉得我自从结婚,尤其是生娃之后,变得越来越市侩。难道这些不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吗?我反问到。老公说,你最大的问题就是想要太多,愿意做的太少,把时间都浪费在纠结上。如果你期望获得什么,就立下目标,并定制计划,越具体越好。然后奔着目标对比差距,去努力就好。先要想清楚真正需要是什么?别人朋友圈里晒出来的都是经过美化的生活,那肯定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感觉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每个人都有 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想要遮掩。
少即是多,并不是说要安贫乐道,不求上进。而是享受当下的每一点进步与改变。不要攀比,永远都会有在某个方面比你好的人和事。接受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圆满和瑕疵,这些组成了完整的自己。如果内心对自己不能够接纳,不够完全自信,总是会需要用一些表面的光光鲜和努力去填充这一份缺憾和空虚。尤其是要坦然面对由于自己的选择带来的一切,毕竟,你还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这已经比很多人幸福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