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绩效这个名词,被大众所熟知,还是通过华为公司的成功。这个概念被很多企业所应用,其实很简单,核心就是“减人加薪、关注毛利”。
一、减人加薪
从事咨询近十年,几乎没有遇到过业务或者部门负责人说自己手下的人手太多了,需要立刻减少这种说辞,似乎人手不够是企业永恒的基调。“我们现在人手很紧”,这就像一句魔咒,是总经理办公会议的常客,是任何任务失败原因分析的常驻嘉宾,也是我们进行访谈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但尽管这句话如此常见,仍然鲜见有人去探究这句话的本质,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
大多数企业总是给员工安排任务,这等于“逼着”他去做,并且不断的给他灌输“这是你应该做的,你做不好是不对的,你做错了要扣钱的”。这样的做法,虽然常见,但从我们看到的实际效果来看,似乎并不是很好的做法,起码和“标杆、成功”一类的描述并不沾边。增量绩效的做法则截然相反,首先就是给他规定:设定一个工资包,他拿多少工资,按比例倒推他的任务。比如:部门有100万的工资包,某个人拿的工资是25万,那么他就需要为这25万去做出贡献,那他必然会去想如何能达成任务、做出绩效、贡献价值。
企业最核心的问题是,一定要把公司业绩、股东利益、员工职责和收益进行联动,不仅这样,还要和部门的职责、费用进行联动。这样一来,最重要的是将核心员工的收入提高,更高的收入不仅可以稳定人心,更可以倒逼他提升能力。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低工资的人很多,但每个人都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做,甚至有些人没任何事情做。所以在华为,强制规定必须给核心员工加工资,从而倒推他要完成多少收入。每年任务达成、公司业绩增长后,工资包增加,给前20名的员工加工资,形成正向循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部门做得再差,也要涨工资,工资包不够了甚至可以通过减员来保障核心人员收入的增加。很多企业经常犯一个错误:部门绩效越差,就越不给员工涨工资。如果工资不涨,优秀员工肯定要走,剩下的都是比较差的。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法培养核心员工,培养成功后无法留住核心员工,不能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偏向于核心员工的利好氛围”,是非常致命的。
二、关注毛利
每个钱包,都有一位主人,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掌管着这个钱包的入和出,这两类数据共同决定了每个月钱包里能存下多少钱。当需要展示这个人的财力的时候(非贷款情形),大概率人们会关注每个月能存下多少钱,而不是每个月有多少流水。所以排除掉费用的毛利,比总收入更能体现企业、部门的成长和业绩。
但是,员工并不会真正为了销售收入而付出真正的努力,因为很多业绩的提升都是公司行为导致的,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引入、新工艺应用、广告宣传、活动促销、营销网络布局、私人关系甚至招聘更多的员工,都是公司行为,员工付出最多的却是“苦劳”。人们总是会选择去做简单的事情,却总是期望遇到挑战,这就是很多人会抱怨工作无聊却又无法跳出泥潭的根本原因。当有苦劳可以体现甚至获得收益的时候,付出真正思考和努力的员工会沦为稀有动物、另类的人,这当然不是公司希望看到的。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类经济数据,要比收入更加困难、更能体现员工的努力,所以在增量绩效中,我们考核毛利,而毛利是收入减去费用的差额。在华为,首先将毛利分研发费用、市场产品管理费用、技术支持费用、销售费用、管理支撑费用、公司战略投入费用六大部分,每一部分设立一个费用包,并且指定责任部门。各个部门都要为自身的“人均毛利”指标奋斗,华为更是设立了“人均毛利100万元”这类目标作为公司级别的衡量指标。人均毛利的提升并不仅仅可以体现公司收益的提升,工资包的总量也和这个指标息息相关。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开始关注毛利而非收入,鼓励功劳而非苦劳,让公司利益与部门利益、个人收益相协同的时候,才有可能获得长久的成长。(求是达明 董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