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生子,无疑是最重要的人身大事,当一个家庭有了一个新生命到来的时候,家庭里面每个人几乎都想为她倾尽所有。也愿意无条件为她付出,所以成就了一个新的局面,我称它做全民“富二代”。
每个家庭条件不同,经济能力决定我们的消费能力,有钱的日子可以奢侈点,没钱的就多节省一点,紧凑一些。但是当有了孩子以后,孩子的吃穿用度却高度统一。比如在我生好宝宝回公司上班后,授乳时间和其他妈妈一起在母婴室吸奶,放眼望去大家的吸奶器统一都是类似“美德乐”之类的牌子,随便一个价格都上千,储奶的袋子,背奶的包,全数大牌。平日里大家聊天也在说宝宝喝的奶粉用的尿裤皆是进口名牌。我自己买的仅仅是一个200多元的吸奶器也用得挺好,但是其他宝宝用的却也不敢马虎,尽量和同事们的孩子用一样的,大家认为最好的。虽然我知道自己家里情况不如其他当地的同事,但是宁愿自己少开销,也不愿委屈了自己孩子。别人有的都想给他。
再说我侄女,今年九月刚上一年级。在她还小的时候,就已经会攀比了,别的孩子有了什么,她一定会记得,并且软磨硬泡一定要到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着一个孩子,自然全数都会给她。渐渐地她自己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当她奶奶拒绝了她,她就跑去和爷爷说,如此总有人会满足她。上了小学更好要东西了,比如一天她的爸爸去接她放学,她说老师说了要买美术本,到了店里她挑了好久拿了一个很漂亮的本子,她爸爸二话没说付了钱,一个本子15元。回家后一看,这哪里是美术本,里面都是贴画。全家人面面相觑,却也无可奈何,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她总能找到借口去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和姐姐小的时候,一年当中只有过年时候才得以买身新衣服换双新鞋子,除非中途有坏到无法使用,否则不会无缘无故换新。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时候的回力鞋,由于早晨需要跑操磨损特别严重,所以鞋底常常从中间断开,平时看不出什么大问题,但是一到了下雨天,雨水从缝隙渗进鞋子,一整天脚湿哒哒的,那种滋味难受极了。
到了初中,我还在穿屁股上补过补丁的裤子,我记得有一次学校要搞体操比赛,我其他衣裤没有晾干,穿了那条有补丁的裤子。不巧当天要彩排,老师让我在最前面的台子上带操,我至今记得当时心里的不自在。本来裤子上有补丁走路都遮遮掩掩的,这大摇大摆站在领操的位子上,内心甭提有多堵。
而现在侄女就不同,她光公主裙就不下十条,各种款式花色,各种长度的都有,外套,皮鞋也皆是她自己随意挑来搭配。不像我们小的时候,常常是捡了其他孩子穿小的来,只图温饱,不计其他。
当然时代不同了,现在物资丰富,大家手头也有很多可支配收入,给孩子买点不算什么大事。
说到“富养”,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思,就是精神上的“富养”。
现在从胎教开始,就有很多“花头”,什么教育要从0岁开始的标语更是不胜枚举。同事说她在宝宝四个月时候曾带去体验过一堂“早教”课,内容实际就是一些亲子互动的游戏,不过这些游戏都被剖析出了各种各样的作用。而这样的课程,一年下来需要四万多的费用。我们听了无不咋舌,这么贵的费用,就是每周带宝宝去两三次?要是在农村都没人相信!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但是当我回到农村老家,我却被自己所见惊呆了,就镇子上的一条小街上就已经开起来三家孕婴店,里面还开设了婴儿游泳馆,亲子教育课程等等。看来还是我思想落后了。
孩子上幼儿园以后,就要学习乐器,舞蹈,绘画,武术,书法等等“技能”,这是孩子升小学的“敲门砖”,听说很多学校在“面试”时候都要考量孩子的“才艺”,是否能占得学校的一席之地除了家长有钱还得靠自己“本事”说话。
所以在上海,不是某个地方才有这样的培训机构,只要有小区,必有各种机构能满足你想让孩子学习的科目。
无论是物质还是教育,为人父母都不想落下孩子的任何一课,宁愿苦自己,也要让孩子吃的好,用得好,学得好。
我所认为的“富养”,还不仅仅是知识给予他的“填充”,更是培养孩子好的思想品德,好的生活习惯,他的思想是富足的,精神是充实的,人生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这样才是“富养”最终的样子。
但是有的时候“量力而为”即可,我认为并非“只买贵的”就是对的,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一个懂得珍惜的品质,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能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个正直的人,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就好!这对我而言,就是最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