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一下结尾的处理方式。
结尾作为文章的最后部分,承担着完美闭幕的角色。读者能看到结尾部分,对作者来说,意味着马上大功告成,这时要是出现烂尾,等于功亏一篑。
好的结尾,就是顺着前文的意思,在最后再给读者有力的一击,让他完全臣服于你的文章,或感动,或共情,或浮想联翩,然后产生深深的欣赏和认同感。
那么,结尾的处理方式都有哪几种呢?
一是自然结尾
就是直接顺着事件的结束,结束全文,其余的让读者自己体会,给人的感觉是,结束自然,恰到好处。这在记叙文,或故事中比较多见。
这种结尾形式,大家可以看看鲁迅的文章,鲁迅的很多短篇小说都是自然结尾。
比如:
《孔乙己》结尾是这么写的: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
《药》结尾是这么写的:
她们走不上二三十远步,忽听得背后“哑一”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只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二是呼应结尾
和标题呼应,和主题呼应,和开头呼应,总之,使全文上下一条线,加深读者对主题的印象。
这种写法在平时很常见,比如,和开头相呼应,开头说的是列车,结尾再回到列车上。
再比如,文末点题,升华主题,进一步感染读者。
在使用呼应结尾的时候,需要升华主题的,一定要做主题升华。不要说来说去还是那么几句话,当情绪上去之后,主题该上去一定要上去。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主题升华,主题的升华指的是扩大作品所叙事件的意义、提高主题的容量,使文章的意旨能够进入一个更加开阔、更加高远的境界的手段和过程。
如贾平凹的《丑石》,作者先写丑君之“丑”,接着写原来这块丑石乃是殒石,有着非凡的经历,曾经“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人们“仰望过它,它给了人们光明、向往、憧憬”。篇末由丑石联想扩展到社会,极力地赞美其名曰那种“不屈服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全新的升华。
最后,说一下文章逻辑的处理。
文章逻辑其实是一个作者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的体现,他可以从 A 说到 B ,从 B 再说到 C ,主要归功于作者自身的联想、延伸、推理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需要一一锻炼的。
只有不断思考训练,你的文章オ会越来越流畅,逻辑才会越来越清晰。
具体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去锻炼。
当你想写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可以把这个命题写在纸的中间,发挥头脑风暴,联想几个关键词或者观点句,然后利用推理,由 A 推到 B ,由 B 推到 C ;或者当关系为并列关系时,可以内心思量优先级进行排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以这样的方式把文章的逻辑理顺,你才能做到下笔如有
神。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写“坚持比放弃更可怕”这个话题,你能联想到什么呢?
可以把这句话写在纸上,动用你的天脑,尽情发尽情发挥想象力。
比如,你可能想到,生活中多的是认为坚持一定会胜利的人,但其实坚持不一定能成功,因为坚持可能是方向错了,或者方法错了。更有甚者,是自欺欺人的坚持。
那么你就在纸上写下,方向错了,方法错了,自欺欺人的坚持等关键词,然后按照你的理解去排序,展开全文的写作。
要注意这种分析能力,是需要长期练习的。最根源的思考锻炼,还是来自于平时生活中的一句“为什么”,多问多想,你的思考能力就提高了,写作的逻辑随之也增强。
好啦,讲到这里关于文章开头,过渡,结尾,逻辑的处理方式就分享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