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最近的疫情,只好猫在家里,感谢有人请看电影—《囧妈》。看完电影,心里很多感触,来聊聊我们的家庭关系吧。
一.不会好好说话,造成“囧妈”“囧儿”
囧妈之所以“囧”,很大程度是因为电影中的这对母子都不会好好说话。当儿子去火车上找到妈妈,妈妈欣喜地以为儿子要陪她一起莫斯科的时候,儿子却质问妈妈为什么不等他陪而独自去坐火车,言语中满满的火药味:“谁让你坐火车的?”心里明明是担心,但是表达出来的却是指责,这样的表达对方自然无法收到关心和爱,最后吵起来也就在情理之中。当我看到妈妈是怎么表达爱的时候,就不会奇怪为啥儿子会这样说话了。妈妈给儿子吃了一盒红烧肉,最后一块不给吃了,理由是:“肚子那么大,难看死了”。明明是关心儿子的健康,可是这话让儿子感觉到的却是嫌弃。不会说话的妈妈自然很难养出会说话的儿子。徐伊万在妻子那里也是不会表达,明明心里还爱着妻子,不愿意离婚,嘴上不表达,却用专利协议来和妻子别扭,让妻子也摸不着头脑,和他妈妈一样心口不一。
二.内在的冲突是暴力语言的根源
表面上看来是表达的问题,继续去看却不仅仅是说话那么简单。语言是我们内心的表达,这对母子虽然内心深处都爱着彼此,但是又都对对方有深深的不满意。妈妈对儿子的现状不满意,因为她觉得儿子应该管好自己的家,自己的婚姻,应该生个小孩。所以才会借题发挥:“连身材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家呢”。既然你管不好自己,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呢?听起来感觉挺合理的,可是,儿子的人生管的好不好究竟是儿子自己的事啊,好与不好的标准也应该他自己定啊!中国式父母,总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好与不好,成功不成功。所以忍无可忍的儿子才会说:“在你眼里什么都是问题,身材是问题,接不接电话是问题,婚姻是问题,生不生孩子都是问题。可我是活生生的人啊,不是你养的宠物狗啊!”妈妈心里住着一个幻想的儿子,这个儿子一切都要按她设定好的样子来活,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什么时候喝水都要按她设定好的来。在妈妈心里,儿子只有按她设定的来生活,她才安心,她给儿子的爱彻底变成了控制和打扰。这种无孔不入的关心,让儿子窒息得要逃离。一个要控制一个要逃离,两个人对对方都充满了不满和愤怒,当内在充满冲突和不和平,又怎么能说出爱的语言呢?所以那些充满暴力的语言和火药味就不难理解了。
三.叛逆不成功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火车上难得的母子近距离相处的时光,妈妈不断地给儿子塞各种好吃的,也不管儿子要不要,她只管自己给,妈妈锲而不舍的改造和干扰让儿子心里积累了满满的愤怒。他把妈妈满满一盆小番茄一颗一颗地顺着车窗丢到西伯利亚大平原的过程中,尝到了叛逆的快意。随后,儿子又和火车上偶遇的娜塔莎,一起去餐车吃饭公然地甩掉妈妈,让妈妈和他保持10米以上的距离,最后在娜塔莎的鼓动和酒精的共同作用下决定叛逆,终于说出了压在心底多年的话:“爸爸是被你气死的。”到此,徐伊万对妈妈的愤怒和不满彻底宣泄出来,到此,他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理解了爸爸被妈妈的控制下的压抑,对不幸福婚姻的不满,从而借酒浇愁,也表达了对爸爸的去世他对妈妈的怨恨。伊万和妈妈的多次冲突,看起来都像是小孩子吵架那么幼稚,这对母子心里其实都没有长大。借由这次争吵,伊万彻底说出心里话,妈妈震惊和伤心的同时也开始了反思。伊万的叛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为后面母子的和解奠定了基础。
人的一生有三次叛逆期。
第一次叛逆期是2-3岁,孩子学会了说“不”,不合作了,想按自己的主意来。这是为了上幼儿园做准备。
第二次叛逆期是6-7岁,是为了上小学做准备的。从这时开始,开始了长期的读书生涯。
第三次叛逆期是12-18岁,就是青春期叛逆。这个阶段孩子既依赖父母又想脱离父母,这个就是为了离开父母去闯荡社会做准备的。
所以,人的一生有三次机会叛逆,叛逆是为了做自己,是独立的开始,是好事。
但是如果叛逆期叛逆不成功,孩子就无法成为一个成熟的独立的人。
家长呢,总喜欢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孩子,总不放心,可是这样一来就破坏了孩子直接体验。人的自主经验多数都是通过直接经验来的,就算是间接经验也需要通过自己去验证,最后还是变成了自己的直接经验。我们担心孩子,阻止孩子去体验,其实就是代替孩子成长。叛逆期非常重要,家长支持孩子叛逆成功其实就是支持孩子成长为独立的人。
叛逆不成功会怎样呢?会像个小孩,不会承担,还有的人会成年以后完成叛逆,就像徐伊万,40多岁才在妈妈这里完成叛逆。
四.夫妻关系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影片中的妈妈是因为爱情和爱人走到一起的,可是婚姻和她想象的不一样,她一边唠叨抱怨管控老公,想把丈夫改造成她希望的样子,这让丈夫很压抑,只能借酒浇愁,最后造就了一个不幸福的家庭。而妈妈呢,失望之下又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正如她对儿子说的:“我这辈子就是为你而活”。当她放弃了自我成长,放弃了夫妻关系的修复,把所有的希望和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原本对丈夫的期待就转移到孩子的身上的时候,原本对丈夫的期待就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孩子其实就背负了要让妈妈快乐幸福的使命,这是孩子无法承受的,孩子不能让妈妈快乐,心里会有内疚,这个内疚也会让他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觉不好,从而更加想逃离妈妈。同样的,妈妈心中也有个理想中的孩子,当这个孩子不符合她的期望,她同样是锲而不舍地改造他。而徐伊万又把妈妈对他的方式,直接复制到他自己的婚姻生活里,对老婆进行锲而不舍地改造,最后同样导致婚姻不幸福,以离婚收场。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有了孩子以后,妻子就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从而忽略了丈夫,这是很多家庭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婚姻影响是最大的,孩子对父母的互动模式简直就复制黏贴到自己的婚姻里头。夫妻关系不和谐,是养不出内在和谐的孩子的,同样孩子的婚姻也难于幸福。
影片的后面妈妈开始有了反思,意识到对儿子管控太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爱不是控制索取,爱是接纳尊重。同样伊万也反思了自己的婚姻,和妻子有了和解和共识。借由母子的共同成长,电影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尾。那么现实中的我们呢?如果我们把这部片子看成一面镜子去照见我们家庭关系的方方面,我们同样可以得到很大的收获。
祝福大家都能拥有美满和谐的家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