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不起,上面这个思维导图看起来或许不够美观,逻辑也可能不够清晰,因为是我的处女作,所以,如果看不懂,就权当我没画,花点时间耐心看我的文字解释吧。
这是昨天刚看完的一本书,由日本瑞可利职业研究所所长大久保幸夫写就,叫作《12个工作的基本》,个人理解为做好工作的12个基本能力。尽管该书写于十年前,但放在今天,其价值有增无减,值得我们每一个职场人读一读,而且早读早受益。
在此之前我始终认为,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能力,比如销售职业,沟通能力和谈判能力就很重要的,一个工程师,则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一个广告文案,当然创意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则显得很重要。
我想,很多人和我持有相同或者相似的见解,因为,按照我对能力的理解,能力是知识、技能、才干三者的综合体现,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写作能力强,一般都是指其写作技能高,能写出优美的文章。
然而,大久保幸夫抛却职业的不同,不针对具体的职业,而是从工作的本质出发,探索不同能力表象背后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能力。
2
能力常被比喻成冰山,露出海面,他人能感受到的往往只有技能(注:原书译为技术,个人理解为技能)和知识。这个可以通过学历、专业、资格证书等能外化的东西体现出来,最下面的是基本能力,诸如数字处理、语言理解能力等通过智力测验为人熟知的部分。
除了这两部分之外,还有所占面积最大的一部分,按照作者的说法,这部分就是对人、对已、对课题能力,即以12种基本能力为代表的胜任素质,这才是引导职业生涯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部分。这12个基本能力就是作者所总结出的反应力、亲和力、乐观力、目标发现力、持续学习力、语境理解力、专业构筑力、人脉开拓力、委任力、商谈力、传授力、协调力。
3
这么多项,怎么可能短期内全部掌握?
其实,你误会了,这12项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分年龄段的,并不是所有能力要求在同一年龄段全部掌握的,甚至,有些能力是在你进入职场前或许就已经具备的,而有些能力,则是很可能你走到职业生涯终点也不一定能有机会培养的,比如,如果你不具备前面能力,最终没有机会成为一个管理者或者领导者,你也需要具备商谈力、传授力,更用不上协调力,因为协调力是前面11个能力的综合。
反应力、亲和力、乐观力、目标发现力是从10岁左右就需要开始培养的,而过了30岁,想要培养反应力、亲和力就很难了。同样的,过了50岁,目标发现力也基本没有办法培养了。而乐观力则是需要一辈子去修炼的。
从20岁开始,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持续学习能力和语境理解能力。
30岁以上,才是我们培养专业构筑力、人脉开拓力、委任力的好时机,因为这个年龄段,大部分职场人才慢慢成为骨干,渐渐成为管理者,才有比较多的机会去拓展人脉、才需要进行工作委派,也才可能有实力去重新构筑自己的专业领域(改行或在本行继续)。
而商谈力(也叫咨询力)、传授力一般是在40岁过后才需要去培养(除非你是专职的咨询或教育职业人士),因为这些能力,只有当他人向你咨询或者你需要向他人传授知识或技能的时候才用得着。协调力同样的也是40岁过后才渐渐有了培养的机会。
4
掌握这些能力分别有些什么方法?
往回翻看我的思维导图,下划线标示的文字其实就是我从作者所说的各种方法里提炼的关键词,比如,培养反应力,我用“常点头”来概括,培养亲和力,需要常微笑。
这些方法里面,既有作者经历错误和失败所积累的经验,也有作者在人事、雇佣、职业等方面的专业研究成果。有些是我们已经熟知的方法,比如亲和力的培养,而有些则是我之前未曾思考和学习到的,比较新颖。比如,在专业构筑力方面,如何塑造自己的专业性,作者除了提到要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平均深化和建立专家关系网外,还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四个选择标准:
尽量选择已经积累大量经验的领域。
弄清楚再公司内部是否存在被估价的可能性,在社会上是否存在高需求。
选择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一定水平的领域。
能想象出自己享受该领域工作的模样。
5
各能力之间绝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种能力会成为另一种能力的基础,一项不行,同时也影响着其他几项的能力水平。
哎,写到这里我挺悲观的,因为我已年过30,但自我感觉亲和力一直不是我的优势能力,所以,人脉开拓能力也乏善可陈。按照作者的观点,我已经过了最佳培养年龄,估计已经没戏。还好,我把全书看完了,看到了作者在文末的提醒:虽然错过了最佳年龄段,但从现在开始并不晚,请务必努力,不要放弃。这又让我想起那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瞬间又能量满满,觉得自己还有救。
当然,即使真的为时已晚,我们也还可以另辟蹊径,放弃改掉弱点的做法,把精力放在拓展自己的强项上,借此弥补弱点造成的不足。
毕竟,人无完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