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海外侨民,华侨一直是我们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叫侨办的单位来协调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在当地的投资和建设。世界上还有另一个大国也同样拥有大量的海外侨民,这个国家就是印度。
印度在二战后获得独立,但在独立之前的英治期间,有很多印度人随着大英帝国的殖民铁蹄散布到世界各地。基本上每个英国的前殖民地都有印度裔的身影,从东南亚到各个太平洋岛国,南部非洲到东非甚至最远可达到加勒比海。印度的圣雄甘地年轻的时候就曾经远走非洲去给一位印度富商打工,还因为在火车上抗议白人的种族隔离政策而被人赶下车,这位主张不抵抗的圣人的大部分人生是在非洲度过的,所以他实际上对自己的祖国的国情并不完全了解。甘地死于极端印度教徒的刺杀行动也说明了他对印度的国情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其理念过于理想化了,不管怎样,他是位举世公认的圣人。
这些前殖民地国家的印度裔居民已经离开印度老家好几代,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故乡的印象来自老辈们口口相传的述说。尽管他们中很多人依然保持印度教信仰,社区建有印度教神庙,但是思维和行为已经完全西化。
因此有些海外印度裔回故乡寻根的时候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这里的落后和闭塞,其中最显著的代表人物就是生长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作家V.S 奈保尔。他撰写的印度三部曲太过写实,几乎把自己的祖国黑得体无完肤。奈保尔对祖辈的故乡所持有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对她寄以厚望,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经济贫困而且思想落后的真实印度。而奈保尔之所以会有此感慨是因为他和他的家族在远离印度教传统桎梏束缚的加勒比海地区生活得如鱼得水,那里的印度人大都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中产阶级以上的富裕生活。而老家的村庄依然因循守旧,死抱着传统不放。
尽管海外华人也会保留一些祖国的传统习俗,但是因为缺乏统一的社区组织,不能像印度教徒那样团结而渐渐被异族文化同化,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有唐人街的地方还好一些,毕竟聚族而居有利于形成文化圈,但是这种文化认同相比于印度裔就显得脆弱很多。加之华人做生意想来喜欢恶性竞争,看到别人做某种生意很红火就蜂拥而上,通过不断打价格战将行业逐渐做死。
而印度裔则相对不那么善于内斗,而且他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做生意比华人要容易的多:早期英国殖民者鼓励比较听话的印度人跟随自己一起征服世界。在英国白人经略肯尼亚之初,白人殖民者强占了铁路沿线的大片肥沃土地作为农场,而为了便利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他们允许印度人在城镇地区经商来为自己服务。这样的扶持政策使得印度裔至今还活跃在非洲大陆的商业活动中,人家比我们早到一百年,社会经验丰富,早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掌握了大片公路沿线和城镇里的土地和房屋资源,中国人想做生意就得从他们手里买地或者租地,就算是经商也是从印度裔口中夺食或者说捡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