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活法】的第四次课,主题是#善用清单#。
在这一期的课中,主讲人小爬介绍了11种可以有效提高效率的清单。比较幸运的是,这些清单自己基本都断断续续的用过或有些了解。
上次小爬说她是在14年开始了解时间管理的相关事项。我听了之后有些汗颜。因为自己差不多也是那个时间对时间管理进行接触,只是几年来一直断断续续,很难持续坚持下去,也没有对其梳理成体系,从而最大程度的为自己所用。
但是其实也有用处的。
虽然没有一直坚持下去,但若以年为时间段量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能较好的利用时间规划做事的。
也因此,想趁这次课的机会做个复盘,顺便加入一点自己的idea。
时间管理分为三个方向:GTD,时间记录,精力管理。这三者,只要专注任何一个方向并长期坚持下去,对自己都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因而对于昨天爬分享的11个清单,下文按照上述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归类总结。
1. GTD
GTD是Getting Things Done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把事情做完”,其核心理念就是必须记录下来要做的事,然后整理安排并使自己一一去执行。
它的五个核心原则是:收集、整理、组织、回顾、执行。
① 收集
列出一天中要做的所有事情,这便是我们的碎片清单或者说是原始清单。
② 整理和组织
一般说来,原始清单是一个长长的list,不分轻重缓急的记录着我们要做的每一件事。对其进行处理分类,是为了更高效的做事。
在进行这一步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
两分钟原则
如果代办事项在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即“举手之劳”,那么马上去做,不要拖延。-
四象限法则
将事情按照轻重和缓急两个维度分为四个象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按照这样一个分类标准,即便是再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的人,也能很轻易的确定做事的先后顺序。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四象限法则。
相比前者来说,这样的规划更灵活,也更具备机动性。但是因人而异,比如我在这种度量标准比较抽象的情况下会很难进行分辨,因而更倾向使用原来的法则。 -
收益-衰减期法则
这是采铜在《精进》一书中提供的方法。
判断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有两个标准:收益和半衰期。
收益,可以看成做这件事情在当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心智,情感,身体,物质)。
半衰期,是这件事情从长远来看对生活带来的变化。根据这样的评判标准,我们将待办事项分为四类:高收益值长半衰期、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低收益值短半衰期。
举例: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学习一些技术、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吃一顿好吃的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坚持读书,坚持运动等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刷微博
我们总是会更倾向于做一些短半衰期的事情,然而,长远来看,长半衰期的事情才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目标要长远,降低短期未来的便利性,适当给自己增加挑战难度。
参照上述法则,经过整合归纳之后,得到的是一个明了有分类的计划清单。比如下面这样的。
③ 执行
再好的计划,如果不去做,永远都只是计划。
就像做一件事,只有先做完,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做好。
凡事都有一个层层递进不断完善的迭代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事也是如此。
关于执行做事,也有几个原则。
-
先吃掉三个青蛙
最先处理最重要的事情。曾经我也想着,一天那么漫长,时间早着呢,等会儿再做吧。然后当一天结束,悲剧的发现,这一天我干了这个做了那个,就是没有干正事(重要的事情)。所以现在也在培养自己的一个习惯,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事情。 -
二八法则
只有20%的事情会对生活产生80%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花80%的时间来做这20%的事。
也就是说,应该把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留给优先级高、对自己有长久影响的事情。这个评判标准因人而异,比如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应该就是写代码和看论文,然而,我一天的大多数时间却都不是花在这上面,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
作为一个三年来在时间管理领域摸打滚爬不断试错反反复复的孩子,我总结出了四个最适合自己的point。
- 整块的时间留给重要事情(即需要大量脑力活动的事情)
-
碎片时间用来处理一些并不很需要思考专注的事
如随手回个邮件回个消息。在这一点上我用的最好的就是读书。社科和工具类需要反思沉淀的书一般都安排整块时间去阅读(30min以上),碎片时间(比如排队买饭、吃饭的时候)会用来阅读散文小说等偏文学历史的书籍。 -
留出机动时间
一个好的时间表一定不是满满登登的。毕竟生活中有那么多随机的突发事件,如果时间表太过满,我们很容易因节奏被打乱时间表没有完成而倍感挫败。因而,一定要给自己的时间留出可以调控的余地。 -
专注
番茄土豆、forest都是一些不错的软件。
以及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马上去做。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④ 复盘和总结
平心而论,自己在总结和复盘这一块并不是做的很好。所以现在也在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做输出,从每一天,做的事情,get的知识进行一个总结和梳理。期待自己的变化~
总结的小方法~
-
九宫格
九宫格被很多人用来记晨间日记,自己也坚持晨间日记50+天,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每天早晨规划,每晚复盘的效率和速度越来越快。
当然,通过记录,使每一天都变得有迹可循。网上的模板很多,可以自己套用。下面就是一种。
6W3H原则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新的法则,因为之前并没有接触过。
6W原则最早是针对工作提出的,从What、When、Where、Who、Why、Which、How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估。
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思想运用到对待办事项或者对时间段的复盘上。
举例:
**对待办事项的复盘**
what——什么事。
When——计划需要多久完成,开始时间,deadline。
Where——在哪里完成,怎样完成?
Who——外界环境对这件事情的影响是什么?
Why——造成这些影响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Which——在做事的表现中,哪些是可借鉴的,哪些是以后需要避免的。
How——以后应该怎么做。
**对时间段的复盘**
what——这段时间做了什么?
When——这段时间段用了多久?
Where——在哪里?
Who——外界是否对自己在该时间段所做事情造成影响?
Why——造成这些影响的内在原因。
后续同上。
回归标准
在《精进》一书中,采铜提供了一个对于事情的归纳总结的复盘方法,他建议从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阻碍、优势、信息、缺憾、意义十个方面来进行回归和反馈。甘特图
相比而言,甘特图更适用于项目管理。一目了然,从而较好的把控项目的进度。
时间记录
-
记时间帐
有人说,想学会理财,第一步是记账,从而能够知道钱都花哪里去了。
时间管理也是如此,记录时间,总结时间都用在哪些事情上了。
推荐一款APP。爱今天。
但相对来说,这种记录时间的方法我会在一段时间的任务繁重期进行操作,用以缩短日常做杂事的时间。
这是一个很好的了解碎片时间的方法。
但是,缺点在于,太麻烦,难坚持。时间记录的方法因而一直断断续续的在用。以下是我利用爱今天的一个统计。
对我来说,记录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更好的是番茄土豆。
- 34枚金币
这种方法更像是时间记录和GTD的结合。
它的原创者除去每天睡眠的7个小时,以30min为长度划分区间,得到34个时间段。从而规划每个时间段所做的事情。
其实这种思路和时间记录很相似,在此再次推荐爱今天。
- 打卡记录
更多的是侧重于习惯养成,我们的专注点并不是在某一天某一刻,更多的是在一段时间。
但是对于懒人来说,我更愿意用APP而不是自己去画。毕竟拿起手机点一下简单多了。
因而有两款APP推荐。一款是微习惯,一款是种子习惯。
颜控患者表示,更爱种子习惯。
精力管理
关于精力管理的方法,我曾在这篇笔记一本叫做《超级精力管理术》的书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而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以及结合自身经验来说,有非常简单的两点。
- 不要久坐。每隔一个小时起来伸伸腿
- 善用时间打盹儿
写了那么多,最后来个APP推荐~
GTD:滴答清单 / 奇妙清单、朝夕日历
番茄法:番茄TODO 、forest
时间记录:爱今天、24PI
习惯养成:种子习惯、微习惯
笔记: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
思维导图:XMind、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