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比》这节课,我在优酷上观看了俞正强老师在不同地方上的两节课,观看后对《比》这节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俞特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上这两节课,大同小异。
同:1.从学情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他生活中了解到的有关比的知识,摸清学情,顺势组织教学,从学生回答出的情境,抓住有代表性的事例做为研究的切入点。如:一节利用学生举出的学校足球比赛的比分2:0,制作冰激淋的比例3:1;另一节利用学生举出的乒乓球比赛得分是2:1,洗衣液的配制是1:1等来展开深入研究,去比较这两种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通过对比,发现不同,挖掘出本质区别,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深刻,清晰。比赛中的比是得分情况记录,表示两个数量的差,前后项均可以为零,但不能同时扩大或缩小。而洗衣液、冰激淋表示的是各种成份的份数比,前后项均不能为零,但可以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无论如何扩大成缩小其比值不变,因此表示的是倍数比,它才是我们数学中研究的比。
3.通过教师发问、对比等,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思考,激活学生思维,使学习真正发生。俞特常用激励学生的一句话“让你的大脑与众不同”!
异:《生活中的比》一节着重区别生活中的差比与数学中的倍数比,学生没有提到前后项是零的问题,老师也没有涉及有关零的情况;而《比》一节则侧重于数学中的比,先在充分理解“比”的意义后,又引申出速度其实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单价其实是总价与数量的比,用比的形式表示数量关系比文字叙述更简洁,对于比能不能为零也做了区别。
反观自己所教这节课时,套搬教材的多,强调知识点的多,对于生活中的记录比赛的“比”只做轻描淡写的处理,简单说明它不是我们数学研究中比,总之,课上得不透彻不深入。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我这困顿愚顽之人,每听名家一节课后,都有或耳目一新或醍醐灌顶的感觉,岂有不学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