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里,别做那个“情绪让渡者”

我们常常听到“情绪稳定”在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性,这固然没错。但情绪稳定绝不等于压抑情绪,更不意味着要为了迎合对方而抹杀自己的真实感受。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皆是自然流露,任何美好的关系都应建立在真诚表达的基础上,而非委曲求全。

与其一开始就追求那看似完美的“情绪稳定”,不如先做一个“情绪自由”的人。只有当你能够坦然面对并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才有可能逐渐走向真正的稳定。如果本末倒置,在还没有学会自由表达之前就强行追求稳定,只会适得其反,带来压抑和内耗。这就像那些从小被社会规则束缚的人,一旦觉醒,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

在爱情关系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越是习惯性地否定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就越容易在这段关系中处于被动和低下的位置。请记住,亲密关系不是你的救赎,也不是为了消灭你的个性,而是让你通过对方这面镜子,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最终回归真实的自我。

真实的你,是立体的、多面的,理应得到的是平等的对待、尊重和关注,而不是压制、审判和被忽视。如果你的伴侣总是站在审判者的角度来否定你的感受,无论其出发点如何,这都是一种不平等的沟通状态,因为你没有被放在主体的位置上。

真正健康的爱情,是两个人互相尊重彼此的人生课题,以旁观者的姿态给予支持,并在对方需要时伸出援手。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要么步步紧逼,要么苦苦哀求,让恐惧和匮乏感缠绕自身,最终留下无尽的遗憾。

更糟糕的是,有些人甚至将自己的情绪开关交到对方手中,任由对方的一举一动来操控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无异于将鞭子递给对方,让他随意抽打自己。长此以往,甚至可能产生认知偏差,将爱与伤害混为一谈。

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出于害怕失去对方和逃避冲突的心理,选择一味地压抑和退让。这种妥协并非出于主动选择,而是源于对自身价值的不自信和对冲突的恐惧。

当一个人失去自我价值感,将自己客体化,缺乏表达真实感受的勇气时,就容易在关键问题上妥协,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去迎合对方。然而,迎合真的能带来爱吗?卑微的姿态真的能让对方回心转意吗?

想要在爱情中获得成长,最重要的不是时间,而是冷静而清醒的选择。这个选择绝不是建立在任由他人摆布的让权之上。

想要重新掌握关系的主动权,真正从一段关系中获得滋养,就必须找回自我主体性,并坚定地认识到自己要为这段关系负责。在这个过程中,全然地看见自己,无论是歇斯底里、敏感脆弱,还是充满恐惧的预设,都不要妄加评判,只是静静地注视着它们,看着它们流动。

是的,情绪是流动的,而看见本身就是找回自我的第一步。当你真正看见了自己的情绪感受,你就会明白,没有任何一段关系可以凌驾于你之上,没有任何人可以随意篡改你的感受和情绪,爱人如此,父母和孩子亦然。

这不是自私,而是接纳当下的每一个自己。接纳才能自知,接纳才可以直面问题,接纳才能明心见性。没有人能轻易地翻越山丘,直接到达平原。

感受和情绪虽然是主观的、私人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们却是当下自我状态最真实的映射。那些负面、悲观、自怜自艾的情绪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自我课题。例如,是否生活的重心过于单一,对爱情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是否不敢面对现实,明知对方有问题却依然深陷其中,害怕失去;是否陷入了对“爱”的虚幻想象。

在情绪面前,我们都是凡人,难以完全逃脱。只有那些在人情世故中反复历练的人,才能做到不悲不喜,真正用独立的思考面对世界。

两个人之间真正的平等,更多地建立在是否一起创造了愉快的经历,是否进行了高质量的深入交流,是否在情绪波动时共同解决了分歧,而不是每天互相猜疑,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认为表达负面情绪是一种罪过。

如果你在一段关系中患得患失,一直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很可能意味着,一个内心匮乏的你,暂时无法得到一份完整的爱。这时,不要紧抓不放,更不要通过让渡自己的感受来迎合对方。

健康的爱情关系,不是每天的权力斗争,而是专注于每一次情绪的表达,看看是否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和分歧。不知不觉间,当你回过头时,会发现你们已经携手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