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自己对第一种商业模式已经比较清晰了,看到李笑来的解读,不得不佩服,牛人的思维层次实在是高于我们太多!
1.为什么人们普遍羡慕稳定工作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市场的价格,所以最原始的想法是,能够卖出去就不错了,起码先解决温饱问题,起码先让自己活下去。
记得电视剧《下海》中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只有活着才有话语权”。
这里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已经足够,很多时候,生存问题才是第一位的。
但是,当生存问题解决了,紧接着就会考虑,如何能够更加稳定地出售自己的时间,换取稳定的生活。
这就产生了批发时间的需求,即把自己的时间打包出售给企业,由企业定期支付工资,保证自己的生存需要。
同时,自己也有了更多时间,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把不擅长的领域交给别人,而这个协调的过程还不需要个人完成,完全由企业统一平衡。
2.优化第一种商业模式的思路之一:提升时间销售数量
总的来看,无论任何商业模式,期望财富自由、提升收入,只有两条路可选:或者提升时间单价,或者提升时间销售数量。
一个人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或者叫创造的财富)=时间单价×产生价值的时间。
先讨论提升时间销售数量,或者增加产生价值的时间。
顺义确诊病例:32岁,女性,白天华创电动城顺义基地上班,晚上22点到凌晨2点在马坡镇南陈路51号顺丰大件中转场兼职。从行动轨迹反应的结果上,兼职不是偶尔行为,是生活常态,其12月18日、12月21-24日均是白天公司上班、晚上大件中场兼职。
顺义确诊病例:40岁,男性,花小猪打车平台网约车司机,行动轨迹反应其12月11日-13日、12月15日-19日、12月21日-23日,开网约车时间均为早晨6点至晚上23点,每天不间断工作17个小时。
这是前段时间,北京公布的疫情流调轨迹,有人为此发表评论: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的是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千惆怅;这几辆碎银,可让父母安康,可护幼子成长。
但这碎银几两,也断了儿时念想,让少年染上沧桑,压弯了几辆。
简单的200多字,震动了全网,引发了很多人的转发、感慨,因为很多人从中看到了自己。
打工人都不容易,打工人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原谅。
有人留言:他也很不容易,请不要开除他吧。
也许我下面说的这些,可能会有人不同意,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冷静分析一下。
著名企业家杨石头在《职来职往》中说过一句话,“拼搏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
两位打工人就是这句话的践行者。
没有努力到无能为力,就不要说自己很努力了!没有拼搏到感动自己,只能说拼搏得还不够。
记得有人在朋友圈发过这样的信息:“不管领导认不认可,我一定得犒劳一下自己了,否则对不起我连续加班的日子,对不起耗费的脑细胞,对不起自己的腰椎间盘突出。”
然而,仅仅依靠努力,仅仅依靠拼搏就可以了吗?
两位打工人都是通过增加时间销售的数量,进而提升收入的典范。
但增加时间销售的数量是有上限的,无论你职位多高,财富多厚,每天都只有24小时。
有句话说的好,即使你浑身是铁,又能碾几颗钉?
那位网约车司机,即使拼了老命,也只能每天工作17个小时,还需要6个小时吃饭、睡觉,但这样的状态又能维持多久?
即使每小时赚100元,17个小时赚1700元,听起来似乎很高了,必定一年365天不休,年收入也可以达到62万,对于大多数人、大多数家庭,这都算不错的收入了。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种劳动强度,不用说一年,连续一个月,估计赚到的钱不够医院机器启动一次的费用。
3.优化第一种商业模式的思路之一:提升时间单价
既然在时间上动心思,可以操作的空间太小,天花板过于明显,我们只能考虑提升时间单价。
(1)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
作者也提到,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研究生就业,工资普遍要高于本科生。
实际上,很多人已经在践行这个方法了。
从教育部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近10年来,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从151.1万增加到341万,这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对为将来的工作有所帮助。
很多媒体已经分析了这种现象,在这里我不想继续饶舌。
我只想说一点,如果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仅仅为了拿到那个证书,进而获得一个好的入职敲门砖,耗费2到3年时间,花费金钱、精力,并不是特别合算。
因为一个人在职场能够走多远,最终需要的还是他的个人能力,他能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
而从个人成长角度来看,拥有2到3年时间,跟着拥有更高思维层次的导师,跟着众多期望向上成长的师兄弟,在一个拥有良好学习的环境中,会加快提升一个人的能力、见识,我想着才是攻读研究生的真正意义。
(2)选择时间单价高的行业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总的来看,这句话仍然在起效果,但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更强调无论男女都怕入错行。
前些年入职房地产行业,很多人赚的盆满钵满。
一名房地产中介,只要认字会数数,一年都可以赚到几十万,并且还是很多人抢着送钱,很多人排队给钱。
还有金融领域,无论你能力如何,只要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或者家里有背景,能够让你进入这个行业,即使你拿着全行业最低的工资,也会高于很多行业最高的工资,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行业的差异。
我曾经在前面的文章中说过,某人到一个企业应聘,最终公司开出了高于他提出的工资待遇,因为如果给的过低,会影响到全公司其他打工人的利益,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一种行业门槛,整个行业时间单价就这么高,只要你进入,最少就能够拿这么多。
(3)借鉴第二种模式
主体思想是同一份时间销售2次,一次给单位,一次给自己。
中学物理学过电路的概念,电路连接方式分为并联和串联。
小学课本学过华罗庚先生的《统筹方法》。
计算机领域发展出了多核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多个CPU。
这些概念有两个核心观点:对于只能串联执行的任务,尽可能调整优化顺序,提升效率;对于可以并行处理的任务,尽可能同时处理,提升效率。
体现在每个打工人身上,就是同时打两份工,一份为老板,一份为自己,并且还要更加关注个人成长。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有些工作看起来非常困难,也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职能范围,也已经与自己的收入严重不匹配,只要是对自己成长有利的事情,自己就要尽可能主动去做,并且要尽可能高质量完成。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收益最大的往往并不是公司,自己的收获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如果能够做到,既让自己成长,又能够圆满完成公司的任务,这实际上就已经实现了个人商业模式的升级,已经顺利从一份时间销售1次转变为一份时间销售2次。
想想看,这种对老板有利、对自己有益的情况,这是典型的双赢局面。
4.为什么个人成长最重要
再次佩服一下作者强大的嫁接能力。
股市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成交价、估值、价值。
成交价是时时刻刻变化的。
成交价是买家对卖家的估值。
估值不等于价值,它们之间总会存在差异,或高估,或低估。
从长期来看,估值不会离价值太远。
精明的买家看重价值,并善于在低价时买入。
高买低卖的买家早晚会被淘汰。
这里的成交价就是老板对打工人估值的价格体现,落实到具体层面,就是打工人的薪水,价值类似于打工人真正的价格。
如果估值和价值严重不符,估值严重高于价值,也就是薪水明显高于个人能力,打工人早晚会被发现高薪低能,进而被老板辞退;估值严重低于价值,或者老板调整估值,增加薪水,或者打工人辞退老板,找一个更加符合自己价值的地方。
作者对这一段的分析实在精彩,如果大家感兴趣,建议阅读原文。
这里摘录几句金句:
你不断成长的结果,就是你终将被低估——这是必然的。
在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顶尖人才都被低估了。
终有一天,如果能确定自己被过分低估,就到了自己闯出一片天空的时候了。
对于个人成长,个人认为首先要紧绷这根弦,做任何一件事,心理都应该有所判断,做这件事对自己的成长有哪些帮助。
相信我,任何事情都对个人成长有帮助,关键能否发现,关键能否有意识去锻炼。
所以,无论从事任何工作,坚持做到不挑活,坚持做到做任何事情有收获。
5.为什么关注估值的人通常不幸福
总是处于不满意的状态——被低估的时候不开心,被高估的时候觉得不够。
缺乏价值支撑,估值必然逐步降低,更可能被过分低估。
不得不频繁重新挂牌(即找工作),还有面对越来越少的不够精明的买家(精明的买家更看重价值,不够精明的买家看重估值,市场已经一再教育买家,价值更加重要)
进入恶性循环……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多关注价值,通过提升价值来提升估值。
6.为什么要尽可能进入明星企业
明星企业待遇通常更好。
大厂的待遇有目共睹,为了争抢人才也是不遗余力。
华为可以直接花费200万招聘优秀新生,让国人看到,读书不但可以增长智商,更关键还可以增加财富,有效打破了这些年一直萦绕人们心中的读书无用论。
明星企业人才更多。
几乎每个人都是自己学习的对象,这也意味着自己成长更快。
成长最快的方式是直接阅读身边的那些牛人。很多时候,我们正是没有机会接触那些优秀人才,所以才会阅读他们的书籍,但书籍终究有各类限制,受到各种出版环境的制约,直接从他们的做事方式中学习更加高效。人们普遍有一个好为人师的喜好,只要你能够谦虚地请教,通常别人都会给予帮助。
优秀的人才可以成为你前进路上的明灯。当你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时,身边这些优秀的人才就是你对标的标的。很多时候,当你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始终无法解决某个问题时,也许牛人的一句话,马上可以为你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优秀的人才能够给予你及时的反馈。当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完成一项任务时,当你还在沾沾自喜自己取得不错成绩时,当你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否有效、高效时,牛人的一句话就是给你最好的反馈。
明星企业竞争更加激烈。
人们普遍存在惰性,不参与竞争就自然倾向安逸,进而停滞不前。而人生就如一条逆流而行的船只,一旦停下前进的步伐,逆流根本不允许你待在原地不动。即使运气很好,遇到了暂时平静的港湾,当别人都在大步向前迈进的时候,你的不动就造成事实上的退步。
因为这个世界资源就这么多,各个国家都在竞争资源,都在为了资源想尽办法,个人也一样。
同样一个岗位,可能有5个人甚至10个人竞争,如果你不去拼搏,如果你不去竞争,除了极其个别的情况,职位不可能主动落到你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