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平,孙家二小子,孙少安的弟弟。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平凡人也能过不平凡的生活!“这句话出自《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之口,应该是这部作品的中心句。
孙少平只是一位生于双水村的普通农村子弟,他生存卑微,经历了无数的困苦。但他不甘囿于狭小的天地,他渴望改变自己。凭着对理想生活和完美自我的执着追求,他跟随自己的内心,最终走向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孙少平的一生几乎是充满苦难的,但他的人格永远是高尚的。他敢于打破旧有的樊篱,敢于为理想生活而坚定前行,永不止步。
他是一个极有自尊的人。
故事一开始他是一个因家境贫穷而深感自卑的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他的自尊开始茁壮生长:
“他已经不像刚入学那样,老是等别人打完饭才去取那两个黑馍,他渐渐抛弃了这种虚荣或者是自卑,大大方方站在队列中取他的饭。”到了揽工时自尊更加强烈,不愿接受曹书记一家多给的九十块:“一种男子汉气概使孙少平不愿接受这种馈赠。”
如此平凡之人却有如此强烈之自尊,更体现其人格高贵。
他是一个善良热心的人。
当曾经嘲笑过他的同学候玉英快要被洪水淹没时,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冒着生命危险冲出去救了她;
当曾经在感情上伤害过他的郝红梅偷拿手帕被抓住时,他不仅拿出自己的钱帮郝红梅付了手帕,还要求侯生才起誓不宣扬这件事以维护郝红梅;
当他在揽工时发现包工头欺负做饭小女孩小翠时,立刻找包工头“算账”,并坚定地带小翠离开了工地,几乎将身上所有的积蓄都给了小翠帮其回家;
当师傅王世才去世后,他勇敢地承担起了照顾惠英嫂和明明的责任。
这是多么善良的一个人啊,甚至善良地让人觉得不真实!
他是一个有自我追求的人。
孙少平属于穷困大众中最穷困的那一类,上学时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是问题,甚至一度到饿晕的程度。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三餐都不饱饭的穷小子,居然喜欢读书。
是啊,因为读书的时候能够忘记饥饿。在书中孙少平看到过比自己还要悲惨的人,他也看到过人性或者其他的东西。正是这些朦朦胧胧的东西,使孙少平知道世界并不只是简单地种田吃饱饭就可以了。阅读,给了他无穷的力量,阅读给了他飞翔的翅膀。
孙少平身上印证了林语堂的那句话: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正是读书,让少平明白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田野。他还明白了: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而这一点,正是他与哥哥孙少安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面对家庭需要人手干活的的时候,他清楚地意识到不应该囿于双水村这个小天地,应该出去外面闯一闯。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曾面临过这样的抉择困境:当个人的责任与自身的追求发生了冲突时,是选择服从于沉重的责任,抑或是遵从自己的本心追求自我价值?孙少平给出的答案是后者,当然他也不是完全逃避对这个家庭的责任,他也会将自己揽工赚到的钱寄给家里,他用着身上的痂疤在平衡着两者。
世界很精彩,但对于普罗大众,终归是一个平凡的世界。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决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即使低至尘埃,也要在尘埃里让理想之花绽放!这应该是孙少平身上折射的人性光辉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劳动者应该被尊重,汗水应该被尊重,个性应该被尊重,苦难更应该被尊重。
一沙一世界,孙少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是灯塔,指引着我们正确对待苦难,永不放弃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孙少平,重新定义了成功的概念,追求的含义,成功不仅仅赚多少钱,爬到什么位置,获得什么样的享受,成功更应该是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坚定的步伐,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在那个充实的过程,在那个不懈的追求之中。
其实,《平凡的世界》写的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孙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