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开讲》导言(三)分享
人禽之辨与义利之辨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论则是宣扬“人禽之别”“人圣之别”,使人远离禽兽,接受圣贤的指引。
在中国文化中,人可以成为圣贤,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圣贤本来也是人之所为。
人性本善的信念给了我们一个道德上的自信,甚至给了我们一个上进的理由,或者说孟子否定了我们不上进的借口。
读到这些文字,内心充满了力量。一股向善、为善的力量。
孟子比诸子中任何人都更在意自己个人的地位、尊严甚至待遇,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给他的尊重,在涉及自己私利问题上十分敏感甚至寸土不让,这是因为孟子知道,维护自己以及他人的正当之“利”,就是在维户和弘扬天下之“义”;对他人之利的漠视、对自己之利的放弃,其实就是不义。
《论语•宪问》: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孔子向公明贾问公叔文子的为人,说在“是真的吗?公叔文子老先生不说话、不笑、不取财?”公明贾回答说:“因为传话的人说的太过分了(才给人这样的印象)。公叔文子老先生时机适当才说话,别人就不讨厌他讲话;快乐了才笑,别人就不讨厌他笑;觉得该取时再取,别人就不讨厌他取财。”夫子说:“原来这样的啊!他竟然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啊!”
让我想到“当取则取”。
我们读孔子,慎微、恭敬、内敛,静静地做人做事;读孟子,让人豁达、敢作敢为的开放和舒展,让人感觉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