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的某天,我会写一些东西。
刚读完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是今年回苏州后在诚品书店买的。说来惭愧,从上上周开始看,断断续续,花了近半个月才最终看完,要不是最近工作不忙,估计还要看更久。至于一起买来的其他三本书,一本看了开头就扔下了,剩下两本都只看了一半,估计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准备重新再看了。今年坚持下来看完的第一本书,本来是想找个人一起聊聊的,但又不知道有谁会喜欢,所以还是选择写下来,这样还能留个纪念。
以前听别人说王小波的书很有意思,我是半信半疑的,现在倒是可以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毕竟能坚持看完,书里面偶尔透露出来的令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与反讽起了不小的作用。另外的三本书肯定都是好书,没能读完一方面因为他们都是以一些严肃的文字探讨了一些严肃的事,说实话,这样的书很难在睡觉前看进去的,越看越想睡。更外一方面因为是外国人写的书,并且写的也不是一些普世的东西,从文化上来说难以让我找到些共通感。就比如其中一本散文集,作者是美国的一个年轻现代作家,他在书中花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来述说美国现代文学的逐渐没落,以及作为一个作家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无力感。如果说我是一个美国人或者一个文艺青年,还能感慨两句,可惜都不是。
说回来王小波的这本书,因为是杂文的合集,所以能在睡觉前读一些然后放下,不至于因为读到精彩之处停不下来而熬夜。虽说作为一个程序员早已习惯熬夜,读书是学习,学习是好事,因此熬夜也没什么不值得的,但是熬夜终究会伤身体,所以能不熬夜还是好的。书中的所有文章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一部分评价当今社会的一些不太好风气,尤其是不太好的文化风气,一部分叙述作者在文革时期的一些经历,还有一部分描述作者在国外生活时遇到的一些人和事,外加上几篇读书心得和书评。书中大多数文章都先叙事,然后再议论,写过三年的议论文,看起这本书来肯定会觉得亲切。虽说人生的阅历还不够,对于有些事情我并没有相似的经历,但能在书本中体会到他人的一些感悟,也算是略有裨益。当然,有几篇文章是看了开头就知道是我所不喜欢的,就一翻而过的,也不知道写得好不好。
在看书的过程中,注意到作者说自己是个理科生,很喜欢计算机,还用着自己编写的程序来码字,等到了四十岁之后才开始正式写作,觉得很有意思。毕竟我喜欢看点书,也是理科生,恰巧还是个程序员,等熬到四十岁没准也可以跑去写写小说。可是转念一想,我既没文革的经历也没有国外的生活体验,所以感到很纠结,写倒是能写,就怕写出来的都是些无病呻吟的东西,恶心了自己也就算了,别恶心到了同样有着写小说打算的人。
认真想一想,四十岁后的自己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是跌跌撞撞地前行?还是在一次次失败后选择妥协?又或者像现在一样,在原地打转?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他给世界塑造了一个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毁灭的人,桑地亚哥的不屈不挠,得到了所有人的敬仰。然而他在自己的世界中,一切斗争换回的终究不过一副鱼骨架。通往理想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起初我们都以为自己会是第二个桑地亚哥,即使在人生终点等待着的是一副枯骨。然而最终却都变成了被拉离桑地亚哥身旁的孩子,一边怀念着桑地亚哥,一边在其他的船上打几条鱼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