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上学以来学会的第一个能力,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背得滚瓜烂熟,可是读了二十多年的书我还没办法说自己真的会读书。
为什么?因为我习惯性的从第一页开始读书所以几乎全部停滞不前,因为读小说的时候人物记不住情节易混淆所以读不下去,还因为所有需要大量记忆的考试全部败下阵来……我所谓的爱读书,是只爱读我喜欢的类型,当生活需要我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去指导工作和人际关系的时候,整个就抓瞎了。
可是当我重新开始搜寻需要的书籍再读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根本就不会读书,集中不了精力、记不住内容、把握不住节奏、读着忘着读完不知道读了些什么,这就是我目前的读书状态。
所以近半年我陆陆续续找了几本指导阅读的书看,前后看过英国作者尼基·斯坦顿的《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和美国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很悲催,我真的很认真的看,也记录了一些笔记,但是现在你问我这两本书讲了些什么,我真的说不出来。(为什么搜狗拼音没有微信上捂脸哭的表情,语言表达不全我的感受)
直到我无意中遇到日本作者原尻淳一JUNICHI HARAJIRI所著的这本《高效能阅读》时,才下定决心改变以往的阅读方法,从头学习阅读,用真正能够积累知识的方式去重塑我的读书技巧。
原尻淳一HARAJIRI MARKETING DESIGN代表取缔役。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1972年生于日本埼玉县,获得龙谷大学研究所经济科研究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知名广告公司工作,随后在大型唱片公司从事艺人、电影、动画的营销和企宣工作,继而加入Bloom Concept,负责面向大型制造商的新产品开发、营销等咨询工作,并任企业培训讲师。
作者说自己将迄今出版的百余册读书术书籍通读了一遍,把自己实证有效的内容和产生共鸣的内容都浓缩在这本书中,所以这是一本切身可行的技巧指导类书籍。
这本书共七个章节,作者用进阶式的结构叙说读书的各个方面,能够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需求。按照内容可以划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初级篇、中级篇、高级篇和产出篇。
该书完全不同于我之前读过的两本书,没有逻辑的论证和大篇幅的讲解,只用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述作者想传达的读书小技巧,读起来不晦涩,不容易打磕;而且小技巧最明显的优点就是适于随取随用,这也是作者在前言中强调的一点,“请务必亲自实验其中至少一项,自由判断自己能不能用”。
接下来我们就仔细分析一下作者是怎么样递进式地分享他的高效能阅读技巧的。
对于初级读者来说,怎么开始读书、怎么愿意继续读书、怎么能够舒服的读书是首要考虑的几个问题,原尻淳一就从这些问题入手解决读书的基本入门问题。
第一章:读书体质改善技巧,教你开始爱上读书
这一章内容可以归纳为两部分:
1,寻找“内在动机”引导读书
2,善用读书技巧引导读书
书中提出读者要先了解“读者权利十条”,阅读时可以选择不读、跳读、选读,甚至半途而废,不用强迫自己从头读到尾、不用强迫自己必须读某一类书,如此一来读书才不是一件累赘事。
这个问题我深有感触,我自己就有翻开书直接从头开始看的习惯,这造成了读不下去的时候内心又纠结又痛苦;而且还有不看目录直接阅读的习惯,今天翻开第一页开始读,一星期后还是从第一页开始读,永远不记得昨天看了什么,永远无法继续深入阅读,看到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完全没有掌握阅读主动权,完全被“必须”从头开始看、“必须”读完的“必须”打败了。
书中列举的寻找内在动机的方式有:
1,找到学习引擎发动读书动力、
2,用实践和行动来启发阅读、
3,接触让自己震撼的名作激起继续延展阅读的欲望。
作者提出现在学校的教育方式是“2D”教学,学生学习只是为了拿学分所以没有动力,而真正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事情应该来自真实的现场(“3D”现场),因为想了解的更多、想把自己的行为做的更好,才能真正投入进去学习。
这个问题我也感触颇深,大学毕业后我基本上没有认真读过书,开始写文章以后才发现思维的闭塞和言语的匮乏,这促使我开始大量地阅读。“2D学习”对我来说就是为了拿学历而读书,“3D学习”就是我为了表达自我的欲望而读书。当我把2D平面学习变成3D立体学习以后,才深刻地感受到实践对于阅读的指导作用。
写文章是为了总结经验、整理思路,读书是为了答疑解惑、触发思想,在内心驱动力的影响下我把读书真正变成自己的事,把纸上阅读变成纸上写作的过程,也是把“2D”阅读进阶为“3D”产出的过程。而且我发现自己一旦开始不停的读不停的写,想要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就会推动我继续下去,因为世界之大、牛人之多,让我更想了解这个世界,也更想了解自己。
当然除了内在驱动力,外在的读书技巧也能降低许多读书的难度,比如
1,用听书开始接触书籍,让自己愿意读一本书;,
2,从一个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开始读起,从简单的书籍开始读起,从垂直型阅读慢慢过渡到水平型阅读;
3,参加读书会寻找共同阅读的“战友”,在了解多种思想的同时还能强迫自己阅读;,
4,在家里如果读不进书可以出门寻找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用外界注视的紧张感强迫自己集中精力阅读;
5,从职业周边延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设定全年读书目标;用给书籍排名的掌控感鼓励自己接着读下去。
以上这些小技巧有的我已经在使用,比如会听一听有些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遇到感兴趣的书会找来看一看。大学时听到当时特别火的《易中天品三国》的时候,就对《三国演义》非常感兴趣,让我这个历史渣也有想深入了解历史的欲望。
但是有的技巧我还没有意识到,比如没有刻意地训练自己养成垂直型阅读的习惯,平时都是想读什么读什么、拿到什么读什么,但是垂直型阅读有利于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个领域,有利于更快的建立自己的认知。
作者原尻淳一始终强调要真正把读书当做一件乐事,等待内心的好奇心和驱动力准备好,从易于突破的地方入手开启阅读之旅,如此才不容易半途而废。
开始阅读不是目的,能够继续下去才能有收获,这就是第二章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沉迷读书技巧,让你沉迷于阅读的花花世界
这一章里作者提供了许多“四周包围城市”的绕道读书技巧来指导读者克服读书的畏惧感。
比如从了解作者的轶事和生平经历来引起阅读的兴趣,通过网络与作者取得联系保持阅读的热情;
善用听的能力,例如参加作者的现场演讲激发阅读兴趣,利用播课耳听心记,观看TED演讲激发求知兴奋;
遵循先实地调查再阅读答疑的步骤开启自己独创性的假设检验;利用网络书单梳理自己喜欢的书籍列表,让自己有一直读下去的愿望。
我平时也是利用公众号和app找到感兴趣的书看,比较关注的是连岳和鼹鼠的土豆推出的书单介绍,确实从中遇到很有价值很有意思的书。比如连岳推荐的《追寻生命的意义》、《简单的逻辑学》,鼹鼠的土豆推荐的《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可爱的诅咒》、《你的灯亮着吗》、《我最想要的记忆魔法书》等。
除此之外,作者还强调如果想要克服阅读艰难内容的畏惧感,可以通过一些小动作分散注意力,让自己能够继续下去。他说自己借鉴了妻子边刷牙边读书的习惯,因为刷牙能够刺激口腔,而且通过“刷拉刷拉”的声音和有规律的动作,可以自主掌握节奏,所以容易集中注意力。
另外读者还可以找到固定的仪式,形成自我暗示的模式化,让自己慢慢步入阅读的节奏。我在客厅里摆放了一个吧台作为自己的书桌,只要我往桌子前一坐,家里立马就会切换到保护我读书写作的安静模式,电视关闭、手机调静音,这种习惯也促使我很快能够进入大脑高速运转的状态。
以上就是读书的“契机管理”,读者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切入点,让自己可以沉浸在阅读的海洋里,贪婪又有效的吸收书本带来的养分。当然这还完全不够,能够用外界环境打造出刺激阅读的氛围,也是需要考虑的一点,这就是第三章要讲的内容。
第三章:读书环境技巧,教你打造专属的阅读环境
读者可以从家庭内部环境和家庭外部环境着手分别打造自己的读书环境。
可以在家里建造一个独立的家庭图书馆,房间里只放置书籍、书桌和沙发,给自己一个惬意的阅读环境;
如果房屋面积较小,可以利用许多小物件把客厅或者餐厅打造成投入+产出兼得的环境,比如在餐桌下面摆放隐藏式书柜、给餐椅搭配弹性腰垫改善舒适性,这样能让你长久的坐下来看书;
把家里的书架整理出“书脉”,看上去简洁有序的同时还能体现主人的思维架构;
在云端创建自己的书架,用网络保存自己看过的书、总结的内容。
在家庭以外可以从接触实体图书馆入手,搬到大学或者图书馆附近居住,让自己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书店,亲自翻一翻各种书籍,找寻与书本的美好邂逅;
在书店附近找寻自己固定的休闲场所,走累了可以去坐一坐翻一翻心仪的书;
利用各种app存放自己想阅读和已阅读的书籍目录,登记自己的书单;
在FACEBOOK上创建读书社群,让社交媒体成为分享感动和连接共同兴趣的枢纽。
上学的时候我很喜欢逛书店,有一次偶然间买到一本非常喜欢的情感类散文集,后来又上网搜索了作者的另一本书,因为出版时间很早所以只能买二手书。十年前还没有普及网上付款这个功能,从银行转账付款后就一直等着,那时候的快递也没有现在那么发达,所以过了很久都没有收到货,我一度以为自己被卖家骗了。
直到半年后我陪着同学去研究生院收发室取快递,才在一堆包裹中看到自己的名字。那一瞬间我以为自己看错了,仔细确认后才敢把快递拿走,打开后发现里面就是我等了半年多的书!这件事之所以让我记忆犹新,就是我和那本书之间有原尻淳一所谓的“美好邂逅”,那种失而复得、期盼已久的感觉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碰撞出的情感火花。
经过第一部分讲述的如何开始阅读、如何继续沉迷阅读、如何打造舒适的阅读环境之后,就进入第二阶段的真正阅读期了。因为开始读书只是前奏,怎么提高阅读的效果才是要关注的重点。所以本书接下来讲述的就是速度技巧。
第四章:速度技巧,教你快速总结重点
这部分内容针对商业书籍、社科系论文、指导性书籍展开论述,主要用于总结可用信息,不适用于消遣休闲类的阅读。作者说在阅读时学会抓住和放弃,才能在纷繁的信息中找寻到重要的信息供自己使用。
这一章按照扫读找关键词——查看目录假设内容——略读做标记——在打桩处精读——记录笔记、感受、假设的步骤展开论述。
阅读时要先通过标题和黑体字浏览确定书的重点,把握大体的结构,自己在内心里假设一下这本书要讲的内容;然后使用便利贴在重要的位置做标记,即“打桩”,把感觉重要的点用可见的便签勾选出来,带着自己先前的假设去仔细阅读;同时还要把可用的重要信息标注出来,在书的空白处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创意和想法,把书本变成自己的移动文本库。
不仅如此,书中还强调要舍弃不需要读的内容,及时停止阅读无趣的书籍,寻找“家导师”(意即自己的家庭阅读导师)为你带来与书籍的“命运的邂逅”,更要学会使用读书套件利用间隙时间积累可用信息。
作者强调阅读商业书籍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前辈的教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那么迅速找到有用信息、迅速淘捡有用信息就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在读书中发现教训,在实验中总结方法,在实践中改善方案,如此就能把自己的境况越变越好。
这一部分内容我自己践行的十分不好,因为阅读习惯的原因我不懂去抓住主要信息,读书基本上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读完脑袋里很乱,更说不上用书籍指导工作和生活。现在我在慢慢学习做思维导图,把看过的内容用简单的语句表述出来,找到前后联系的逻辑,将信息梳理成清晰的条理,使自己能更好地消化理解。
但是原尻淳一又接着说,单单会查找关键点还不够,通过类比读书和解剖书籍得到的收获才更大。这就是第三部分要论述的内容,先来看第五章类比读书技巧。
第五章:加快理解的“类比读书”技巧,让你学会类比总结
这一章详细的解释了垂直型阅读和水平型阅读的概念,建议读者应该关注垂直型阅读,把自己70%的时间花在垂直型阅读上,建立自己的思考主场,努力成长为专才,这样才有职场竞争力。
想要成为特定领域的专才,可以观察业务能力强的前辈的书架,多向他请教,可以省去许多自己淘选书籍的精力和时间,此时记得在手机中记录书单便于后续查找。
我觉得如果生活中遇不到这样能够指导自己的前辈,利用网络寻找老师就是最便捷最实惠的方式,上面提到的连岳老师和鼹鼠的土豆老师推荐的书单就是我关注的前辈书架;“会读书的人”公众号推荐的书也很不错,需要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想要学习理财的朋友可以关注公号“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里面有理财书单推荐,可以从最基础的《小狗钱钱》开始看。(不要谢我,我的名字叫雷锋:P)
在垂直领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产出的目的去读书,通过笔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和属于自己的教训;阅读的时候不能盲目的单纯的多读,而要边读边想,记得不要填鸭式阅读而要反思性阅读,能记得多少知识不是本事,能在阅读中总结出切实可用的经验才是真本事,即书中所谓的“知道”和“理解”的区别。
思考主场建立以后,作者提出仍然要逐步过渡到水平型阅读模式,因为不同领域的信息和方案可以刺激你的主场大脑,碰撞出思维火花。在这里,原尻淳一提出了“守、破、离”理论,守是模仿,破是打破、拆散、离是重新编辑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让我想到鼹鼠的土豆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到:写作就是“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广泛的阅读是为了积累,找到喜欢的能够产生共鸣的信息是收获,怎么样在积累之后收获以外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创造。
小到职场,大到人生,哪一次进步不是长久的积累量变最终产生质变的过程,而怎么样从最初的狭隘的职业主场放眼到广阔的市场主场的过程,是每个想要追求更好生活的人要关注的问题。
当然在最终的产出和质变之前,还有一个问题要关注,就是如何解剖式的吸收知识。
第六章:“解剖读书”技巧,教你学会分解吸收知识
书中将解剖读书生动地形容为识菜谱、选食材、装盘。
识菜谱就是要重视图表(结构图)的强大功能,努力把自己的方案用最简单清晰的方式呈现给客户;要留意别人资料的“骨架”(即结构、目录条目),找到适合自己的展开模式;要找到自己的文体风格。
选食材就是广泛利用网络和笔记、卡片等收集积累信息,在收集信息的时候有一个捷径,就是定位关注某行业的重要人物,关注他的动向和关键词,就能够把握一个行业的趋势;要经常升级积累的资料库,学会改编看过的方案,真正利用起所积累的资料,把它变成流动的活水而不是陈旧堆积的死水。
装盘的时候记得要预先假定目标,重新定位自己,明确向谁说明就能够选择更合适的表达方式。这个问题类似于《你的灯亮着吗》里面说的在解决问题之前先问一问这是谁的问题、谁要解决问题,明确服务对象,更有利于你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个技巧我在工作中运用的比较多,在接到工作任务以后先要思考一下接下来要向谁汇报、向谁请教。如果要向上级汇报工作,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比较多,不仅要了解这次的工作内容是什么,还要了解前期做了些什么工作、后续应该怎么处理,保证在升级提出问题的时候能够对答如流,反之会不利于工作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职业形象的树立。这种情况下主要是说明、请示、接收指令,需要时刻保持思路的清晰。
如果要向同事请教,我也会了解一下工作前后的来龙去脉,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记下来,一个一个问题突破,一个人解决不了就多问几个人,这种情况下主要是倾听、记录、提问、总结,不需要有不懂的压力。
这本书讲到这里,就到了最后一个章节,也是作者强调了整本书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后的产出。
第七章:用于超级产出的数据库技巧,让你学会科学的高效的产出
产出的模式很清晰,有三个步骤:收集信息、信息分类、梳理脉络,这也是文章写作的程序,写作就是产出。
想要更好的产出,就要建立更好的数据库,所以作者没有落于窠臼的教授写作的技巧,而是转向强调前期准备工作。
数据资料的收集经过前面几章的讲解已经很清晰了,这里还要再次强调一下:
1,建立信息收集数据库,包括记录信息的卡片,日记和照片;
2,在云端建立自己的聚合信息,利用网络整合资料;
3,利用头脑风暴从垂直型阅读过渡到水平型阅读,用不同行业的新鲜资讯刺激灵感;
4,利用直觉收集自己“喜欢的”文章,了解那些内容之所以有趣的本质和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展出方式;
5,利用藏书量巨大的图书馆(和云端app,如豆瓣、当当等,此处是我自己标注,作者原尻淳一没有提出这个方面)制作自己需要的主题书历史卡片。
在信息收集完毕以后,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高效率的产出,书中建议可以利用书夹解放双手,让自己关注于思维风暴;使用一个文件夹归纳产出所需的资料,防止信息串联打乱思路,也能给同一个课题留下逻辑严密的资料;最后提出最好的产出时间在早晨,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还是遵循自己的生物钟比较好。
原尻淳一反复强调一个问题,就是阅读应该以产出为目的,因为这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时代的进步,信息的爆炸性输出,需要读者通过收集有用信息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内容)。产出不仅仅是记笔记、写读后感和书评,而是通过阅读书籍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人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高效能阅读》这本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作者十分强调实践对于阅读的指导和影响作用,他说教育模式应该从“2D”(二维记忆为主)转移到“3D”(实践与学习结合),形成“3D”× “2D”的学习模式,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促使读者把学习读书看做自己的事(而不是纯粹为了应付考试),激起“实践带动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正面学习循环。
读书的时候,我尝试着按照作者提出的建议,把简单的小技巧运用到阅读中尝试一下。比如我以前看书记笔记喜欢随手拿一张白纸乱画,收拾房间的时候时常会把纸张扔掉,这次我边读书边把想法记在书的空白处,写作的时候看到它确实可以提示我。
再比如以前没有想到用书夹固定书本,每次录入电脑的时候都要用胳膊肘压住书,很容易打乱我的思维,这次用普通的长尾夹夹住书页,很方便的解放了双手。(为自己的脑子汗颜,soeasy的问题怎么没有想到呢:P)
在抱着认真读书认真记录认真产出的想法后,我开始一点点的学着分析总结归纳书中的内容,思维导图就做了两张,一张是纯粹的摘录信息,一张是总结后的归纳,很清晰的展示了几天之内我的思维变化。
我在看这本书之前一直认为读书就是读书,多读就能有收获,没有想过带着目的去读效果更佳,更不知道要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定位重要信息、收集有用信息,这些方法对于理解力和触发联想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就像作者原尻淳一所说的那样,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还是为自己积累“未来的(思想)粮食”的需要。如果你想学习怎样阅读,想从简单的书籍入手,原尻淳一这本《高效能阅读》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说一句,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根据书中的内容取的哦!读书,是时候从原来只知道辨认菜谱,到认真的品尝其中的味道了。如果书山学海是满汉全席,就让我从这本书开始慢慢学着做一个美食鉴赏家吧!
PS:日本电影《南极料理人》讲述一个厨师和几个科学工作者在南极生活的故事,美食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之前看了一半,这篇文章写得我又有点想念那个电影了,明天得翻出来看一看,哈哈,原来读书写作还有这个功能啊:)
男主堺雅人是日本著名演员,很萌的大叔。第一次看他的电影就觉得好眼熟,很久很久以后才意识到原来他的表情很像沈腾演红的郝建,原来如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萌大叔的《金色梦乡》和《南极料理人》,豆瓣评分很不错的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