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中和" 、"意境" 之美

     

图片发自简书App

      要说的这部电影,年纪差不多要和我一样大了。我很喜欢,希望你们也是。

    ( 本文仅从美学出发,内有部分个人观感,若有不同,请多包涵。)


          1991年,由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张艺谋导演的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国际上屡获嘉奖。有媒体评价道,《大红灯笼高高挂》几乎是张艺谋形式和内容结合得最好的电影之一部电影对东方专制主义的嘲讽入骨三分。

 

    “中和”,作为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之一,正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强调适度,感情的适中,要对情感的表达加以节制,若是如同洪流决堤一般奔泻而出,实际上有时候反倒会适得其反。其次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气氛,显得更加的恰到好处。而中和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最高层次天人合一的特征在这部影片中体现较少,但是前两个特征,尤其是第一个,却有很多地方得以体现。

      这部影片通篇并没有直接提及中国传统封建思想这几个字,却在无时无刻,用镜头,用意象,用色彩不多不少刚刚好的告诉你,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可怕之处。电影是个悲剧。悲凉到万劫不复,毫无尽头。但是,很节制,这其中大哭大笑般的情感宣泄式的表达在影片中几乎没有。


    接下来,我们从一开始看起。

   

图片发自简书App

"  嫁给什么人  能由得了我吗?"

     


        电影一开头由巩俐饰演的大学辍学的女学生颂莲,因为现实,却不得不嫁入陈家做四姨太太,虽不情愿,可由于继母的狠心、现实的残酷以及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弊端,不得不做有钱人的姨太太。


    一个对颂莲脸部特写的、固定的长镜头,没有多余的动作,也没有过多变化的表情,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继母的几句关键性对话,眼眶里有泪水  却一滴也没留下来。一方面,为了刻画颂莲坚强硬气的性格,虽然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却又不得不像家族大家长制度低头的这样一个无奈却又悲愤的心理状态;但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有节制的情感表达与对话,让观众更加投入到颂莲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去,也能引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像对于颂莲继母这样的表现形式一样,贯穿整部电影,至关重要的,就是陈家大家长    ——老爷

" 女人的脚是最要紧的 "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整部电影具有特色的,这个算是其一了。

    电影对于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人物老爷连一个正面的镜头都没有,更别说是近景、特写了。就算和颂莲对话,镜头也只拍颂莲一个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整部电影看下来,你就压根不知道老爷长什么样,只有背影、侧影、远景、以及对话时的声音。这样有节制的表现手法有点特别,却刚刚好,很到位。

    老爷,一个在中国封建社会没落时期,传统家族制度中的大家长,带动着整个家族的走向,决定着这个庭院里四个女人、仆人们的起起落落,也决定着他们的悲欢生死。而女人们,更像是他圈养在各个庭院里的手中玩物一样。这种表现方式,看不到的老爷的脸,仿佛像是这部电影中从未提及的中国封建传统思想一样,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有形似无形的操纵着整个庭院中人们的生死。

     

图片发自简书App
"  我就是不明白在这个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  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


    而对于颂莲悲剧性的结局以及家族中其他人的悲剧,应该有很多的哭泣镜头,但是大多数都是像第一个镜头似的,无声的哭泣更是传神。

  比如新婚第一个晚上,老爷去三院之后,颂莲举起灯笼照亮自己的脸庞,音乐突然响起,以及上移的逐渐拉近的镜头,从镜子中拍摄的脸,她没有流泪,没有说话,只是一用手蒙了下脸,在灯笼红光的映衬下,更显得几分悲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老仆人告知颂莲,雁儿医治无效死了的时候,她其实是有所动容的,但是她没有流泪,只是声音变得颤抖,之后便借酒用来消愁。甚至在最后当她知道 正是因为她醉酒后向二太太不小心捅出三太太的情事,才害的三太太被抬进死人屋强行上吊的。她也并没有哭,也许是事情的突然,让人来不及哭。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她在冰天雪地里打开门,亲眼看到三太太被吊死的样子,愤怒与疯癫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整个结局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她一句话也没说,疯了一样的把三太太的院子的灯笼、自己院子被封了的灯笼全部点亮之后,放着三太太唱的戏曲碟片,满地的黑色灯套,满屏的幽幽红光……镜头从屋外的远景逐渐推进,慢慢放大的传统戏曲的音量,越来越快的锵锵锣鼓声,以及带有杀人字眼的歌词…更加彰显出封建社会女人生死无奈的悲剧色彩。

    从门框看过去恰巧能看到屋内颂莲在一片红灯笼的红光中端坐在那里,她面无表情,没有说话。整个画面安静简单。却更加凸显出其中内含的戏剧冲突,以静制动。 如此一来,内敛有节制的表现形式几乎使整部电影的悲剧色彩推向了高潮。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便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点灯、灭灯、封灯,以及哪院点灯哪院锤脚,哪院点菜等一系列到处都是仪式感的家族传统。 

      没有明说它们都代表了什么,每晚夜暮降临点灯之时,四个院的太太们与丫鬟们需候在自家院口,等待着老爷的选择。白发苍苍的下人拎着大红灯笼伴着锣鼓配乐声,一路快步,把灯笼立在谁院门口,哪院就侍寝。这一段没有人说话,除了拎着灯笼走过来的下人,也没有人动,放下灯笼之后,全程也只有管家的大喊的一声“某院点灯!”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人欢喜,他人忧啊。这样有节制的话语,有节制的表现方式,使观众整个注意力都放在了红灯笼上,这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情绪的带动。并且每每点灯时,耗时较长的一个一个点灯、挂灯的特写镜头,没有配乐,挂灯笼的声响似乎也格外的响,响彻庭院。灭灯也是,长时间的特写镜头,以及吹灭灯笼时候的巨大声响,没有人说话,也没有配乐,显得更加的清冷…甚至最后封灯时无声的,给一个一个红色灯笼套上黑色灯套的这样一个过程,红与黑的对比使得情感的表达刚刚好。

这样一个有节制表达情感的表现方式,不多不少,带着你自己的心情跟着庭院中的女人们一起,随着点灯、灭灯、封灯的这一过程,起起落落,欢喜寞落。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其实这里也体现了审美的另一个形态——“意境”,也就是情景交融。

    挂灯笼、灭灯笼、以及最后封灯笼的这一系列场景,与庭院中女人们因此产生的不同心境与喜悲相互交融,衬得红灯笼的红光更加刺眼,也使最后封灯时候的黑布看起来更显沉重。同时使得女人们由此而不同的心情更加深邃。

    时空转换  —— 同一个庭院,却因为灯笼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从而寄予着不同的情感。时而点灯红彤彤一片,时而灭灯灰蒙蒙一片,以及最后的封灯黑压压的画面,此地的情景与彼时的情景融合在了同一个意境之中,因为此时彼时的对比,更显凄凉、更具有悲剧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再道颂莲起初来到府上的时候,表情从一开始不明白,故事讲到了中间,也有一些人把真相透露给她,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挂灯”这个简单的“仪式”对她的一个玩笑。当影片把几个女人的争斗化在在哪个院点灯的时候,女人间不多的对话尤其精彩,话中有话,讥讽、冷眼,不多不少,无疑不是导演对人物蒙昧无知与悲剧性格的有节制的一个展露。

      最后电影的结局处理,又是一个夏天,又是迎接新的姨太太进府,又是同一个锣鼓齐鸣的欢快景象,长的相似的庭院,同样的锤脚点灯,仿佛预示着下一个颂莲的开始,又一段悲剧的来临,以新来的五太太与下人之间的几句对话,直接揭示颂莲最后疯了的结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  以前的四太太  脑子有毛病了  "

   

          她,疯了。


      电影最后结束时,颂莲穿着刚嫁过来时穿的学生装,梳着同样的麻花辫,六神无主的在点着红灯笼的庭院里走过来走过去,伴着中国传统戏曲以及锣鼓声,镜头也是逐渐的推远推高。颂莲一个人好似在一个四处禁闭的围墙高挂着红灯笼的庭院里,天色一点一点暗下来,本来整个画面灰蒙蒙一片冷的甚至发青,然而一排排红灯笼的点缀乍眼的有点摄人心魄。随着颂莲的走动,画面的衔接也是采用逐渐叠影的效果,一层层的你会觉得整个屏幕到处都是大红色的灯笼,起起伏伏,层层叠叠,如幻如影,如醒如梦。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电影同时也借此讽刺了这个时间的中国封建社会制度。虽然处于末期,社会的各个角落依旧藏污纳垢着这些顽固的封建残余,看似奄奄一息,却富有极大的生命力,或深或浅的残害了一代又一代的可怜之人。颂莲因为点灯、灭灯、封灯这一传统代表的这个封建传统的一夫多妻制以及封建大家族制度,见过了像玩物般的女人的生死,想要反抗却什么也改变不了,最终慢慢妥协甚至后来也逐渐变成这封建制度中的一份子,越陷越深,最终走向疯路的结局。 最后的画面,颂莲在这红灯笼的包围中走来走去,却永远也走不出去。然而故事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悲剧而结束,一切如故。就像中国封建家族制度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悲剧而彻底结束。颂莲其实就代表了其他有同等遭遇的女性,虽然已到末期,但仍然有此等悲剧找不到出口,让人无可奈何的唏嘘不已。

      景还是那个景,此颂莲却非彼颂莲了。

        最后仅仅一个简单的画面,悠扬悲凉的配乐,固定镜头好似永远封固了这一画面。春夏秋冬,晴天雨雪,她永远如幻影一般的留在了这个牢笼,白日黑夜。像狗像猫,似人似鬼。她不住的走来走去,好似是昨天,更像是永恒。她永远走不出来,永远无人救援。这样的结局使得整部电影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也极富意境之美,悲剧的情感与点灯庭院的景相互交融,不同的情与相同的景重叠在一起,时空仿佛交替回转,颂莲穿着学生装,梳着麻花辫,独身一个人,拎着行李走进了庭院,左顾右盼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篇幅冗长,内容繁杂,感谢阅读,若能引起一星兴趣,半点欢喜,都是可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5,585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28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2,760评论 0 32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461评论 1 26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280评论 4 35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268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656评论 3 38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22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29评论 1 29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691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44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99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694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8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44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642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829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