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5-1」婚姻大事
我们天天说婚姻,但是很少有人去仔细了解婚姻的定义:
《百度百科》:婚姻就是男女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长期契约关系。
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双方财富、心理和生理的结合;从本质上看,是双方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盟约。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使双方结合趋于规范化的主要手段是风俗、伦理和法律(应取得医学、公序良俗、政治、民法等层面的认可)。
我们看这个定义中,特别强调了:第一是“契约关系”,这也就要求婚姻的双方都需要主动遵守并维护这种契约关系;第二是“结合”与“结盟”,包括物质与精神双层面的结合,所以有人说“精神出轨”不算是出轨,这是错误的;第三是要重视风俗、公序良俗,在每个地方都有对于婚姻的潜规则,如果试图用新时代、新风气等来破坏这些潜规则是不合适的。
当然,如今是民主社会,强调的人人自由、平等,注重个人的价值,而弱化了家族文化和家族观念,但是究其根源中国还是“家国文化”,家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华夏文化的重要特色,也农耕文明的延续,跟欧美的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有很大的差异,不过如果看欧美的贵族阶层,其实也十分注重家族文化。
在家文化的背景下,婚姻不单单是“男女双方”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家庭的事情,所以《礼记.昏义》中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婚礼是将两个家族之间关系拉进的纽带,对上来说,可以奉事宗庙祭祀祖先;对下来说,可以传宗接代、承继香火,所以君子十分重视婚礼。并且说“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男女各有分工且各尽其责,则夫妇之间才有道义;夫妇间的道义建立起来了,给后代做了榜样,然后父子才能亲爱和睦;父子之间有了亲爱,然后君臣才能各正本位。因此说,婚礼是礼的根本。
不过如今,大家都倡导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这个是好事,毕竟古代因为交通、通讯的不发达,人口流动性很差,选择交往结婚的对象比较有限,必须要依靠那些比较活跃的媒人去来回撮合,如今人口自由流动,年轻人比父母辈更活跃,见的人更多,可以选择的交往对象更加广泛,可自由并不意味着不负责任,而是需要自己主动担负起责任,不加约束的自由是危险的,也不是真正的自由。
恋爱只是两个人在精神上的相互吸引、爱慕,而诱发这种情感的因素很多,包括外貌、行为、语言等等,但是这些距离婚姻和家庭差的都很远,作为当事人需要有清醒识,要想跨进婚姻的殿堂还需要经历很长的阶段,进行相互观察、互相认识,其实封建社会的婚姻中也有这个阶段,在《昏义》中有“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女人在正式出嫁前要提前三个月到夫家“试用”三个月,这三个月其实就是培养夫妻感情,相互考察的阶段,也是作为女人熟悉夫家的人与事,三个月后感觉合适了,才是正式举办婚礼。
当然这里面有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一种表现,但也是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毕竟婚姻的双方中物质与生理的结合是形而下的,真正影响未来家庭因素的事心理、精神上的结合,也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契合,所以婚姻中的男女不应该有高低上下的区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女性包容心的表现,但是作为男人应该尊重、重视女人。
就连《孔子家语.大婚解》中孔子都说“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本也。伤其本,则支从之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于天下”,过去夏商周三代的明王会重视三件事,第一个是敬重自己的妻和子(重视下一代的培养),这其中有大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妻子是家庭的主妇,就是家里的主人,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由他们来主管的(这好像跟我们传统印象中儒家的男尊女卑不太一样,两三千年前那些真正的道德君子们对女人还是很尊敬的);第二件事是儿子是父母、祖先的延续,所以把孩子教育好,尽孝道,承先启后,也是一件重要的事;第三是爱惜身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的分支,我们一不健康,父母是最操心的,而伤了自己父母的心就是伤了自己为人子的本,做人的根本,敬身为大,恭敬自己的身体,不可以糟蹋。
所以作为新时代的人,追求婚姻自由没错,但是保障婚姻自由的基础是:尊重婚姻,尊重婚姻中的对方,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