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这篇发这里,感觉要写的东西可能有点多,很多东西也都拖了太久了吧,距离上篇日志居然都有一年了,所以可能一次性估计太难写完了,我可能会慢慢慢慢分几次弄完。
大三下的总结
大三下是我从微软gap回来之后的第一个学期,同宿舍的室友们都已经到了大学末期,一个保上了研,但却依旧保持着他一如既往的早起早睡刷题毕设的生活,一个考上了研,在一个博士生的领导下苦逼的想把毕设做好,一个开始了找工作海投简历,纠结着是应该去1w+月薪的私企还是不到1w月薪的国企混。从微软回来之后,又仿佛介入了一个有点尴尬的阶段。有点突然不知道这学期应该去做什么了。上课?这是必须的,得赶紧再多把GPA往上抬点。然后就想着开始去准备申请吧。
刚开学的这段时间,我做出了两个决定,两个我甚至现在回过头来看,也不知道是好的,还是坏的的决定。就像走的每一步似乎都是机缘巧合,有些命运的脚步就是诡异的神奇。
第一个是加入了Weinan的实验室,想接着微软那边的工作,继续深度强化学习在金融量化上的研究。当时的我,应该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吧,在微软呆了大半年,大概就是活在一种别人大佬称赞下的不自知的井底之蛙,以为自己已经踏入了phd的大门,晚上可以美滋滋地想着申请之前还能发几篇论文:emmm微软那边有两篇,要是在Weinan实验室还能做一篇,就三篇了,这走到哪不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暑研...诶暑研我放后面说。于是怀着强烈的自信我来到了Weinan的实验室,觉得,自己抓紧一点,还可以再把履历弄得更丰富一点...但事实上,在这过完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那边的生活和实验室的生活,其实相差的太远了,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很感恩在微软那段实习的经历和那些接触过的人们。在微软,你和导师是合作者,是一起完成目标的人,他们帮你踩了太多的坑了,他们的光环可以一直指引着你朝着对的方向去走,当然或许也不是,也可能只是我在微软的运气好。特别喜欢微软赵老师说的一段话,当时看没有太多的感触,现在回过头来细细体会,感慨万千:科研说到底就像是一群人的Random Walk,每个人因为背景不同都会寻着自己的经验和直觉选择一个自己的方向去explore,至于踩到某个特别work的点上,跟中彩票的几率是差不多的。然而从整体上看,哪怕只要有一个人work了,整个科学领域就被扩展了一些,科学技术也就进步了一些。作为整体,科研发展是必然,而且发展的很快,作为个人,受限于经验和直觉,再加上运气,我们所能够探索的方向和特别work的概率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努力和付出就能改变的,好在科研界还是给了很多安慰奖,奖励做出尝试但是也许只work了一点点的我们,继续在这个领域探索,保留了众多agent继续并行搜索,科学总能够进步。在微软太过顺利的实验和经历让我以为所有的科研都是如此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在weinan实验室,我一个人独挑Fintech的研究时,才发现,失去了微软幸运光环加持的我,再加上一个实验室浩浩荡荡几十号人导师所给予每个人的指导相当有限,我凭借着一腔热血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着,像个自己画了个饼似的觉得实验一定会work的,然而并不是。做着做着做的人都有点迷茫了...开始对自己研究的东西产生怀疑,对自我的能力产生怀疑,拼着努力在暑研离开学校之前拟了个AAAI的草稿,想着到了国外还能够继续做下去,但回过头来看,觉得自己好像只不过始终在画饼而已。
第二个决定是,去UVA暑研。本来之前没有这么想的,但后来看到,申请的情形有多么多么的不乐观,有一封国外的导师的推荐信对于申请会是多么多么的重要,当时3月初,都已经基本上暑研该申请的都快申请完了,抱着一线希望,我找到了微软的边江老师,希望他能帮我内推一个导师给我提供暑研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有些人好像就注定在你的某个时候,成为能在冰冷的冬天给你递来一杯热茶的人,哪怕再艰难你还是会相信他能稳健的做到,这样让我信赖的人中,边老师算一个吧。内推过去之后其实问题就不大了,skype上和uva的Hongning导师聊了一回基本就把要做的内容确认了个七七八八,然后在学校的生活就是上课,准备考英语,看看暑研要读的论文,在weinan那儿怀着美好的憧憬干着活,一切好像都挺在计划中的,也挺美好的。
首先打破计划的,大概就是微软那边paper的两连拒信,被连着两连拒确实还是有点沮丧的,二作的那一篇被批的挺惨的,当时觉得可能估计这一篇估计再怎么改也没法投,毕竟我和一个师兄已经离职了,没办法再继续跑实验了。一作的那篇却感到有点可惜,因为看review的话,就感觉只差一点点,就可以被录了,但是其中一些点讲的不是很清楚。当时边江老师也是立马跟我谈了下,觉得可以投WSDM啦,反正在申请前,还是来得及的。所以当时也没多想,就放宽心了。总体而言大三下这个学期,其实除了paper被拒了之外,还算是一个不错的学期,上的课成绩都还不错,刷了三个90+,找到了暑研,同时也基本上意味着可以还有一封不错的推荐信,申请的准备也开始了,当时还想着申phd呢,觉得研究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呀~大三下学期还打了滚蛋杯篮球比赛,让我有点找回了初中比赛的感觉,中投突破2+1,感觉一下子也年轻了许多,就是中间一场比赛鼻子被差点打歪了,还以为要破相了,还好我的骨骼架构还是比较坚挺。
接着就是暑期去国外做研究啦,这算是一段,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的经历了,有好多好的,也有好多坏的,想清楚了很多事情,但也付出了好多代价,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暑研的项目做的是bandit,是一个我从来没有接触过,也需要很扎实的数学基础的项目。也因为边江老师对我的大力推荐,可能Hongning对我的期望也特别的高吧。其实这算一个挺数学的题目的,但往往我的思路会把这个项目往 证明不是那么重要,主要在于炼丹和网络结构的 方面靠。或许是因为思路和方向上的分歧,也很难一下子把实验做的完美无缺非常严谨(炼丹的朋友们懂我啥意思吧)。再加上学姐的实验代码里面充斥着太多细小的bugs,从主要的算法流程到某个引用的库里面的一个小bug等等等等...当时调实验把我都调的有点崩...很多时候你好不容易调出来一个实验,结果发现这儿存在一个bug...等调好了发现那儿又存在一个bug..这种迭代我已经不记得做了多少次了,反正至少5次以上...有时会一次迭代可能弄上一周...那算是我很艰难的一段时光,当时我在同步进行的事情有哪些呢?首先是暑研的项目代码调试和paper阅读,再其次是之前在weinan那儿的aaai的paper撰写和实验调试(然后事实是最后真的没有时间弄了,一个学期的项目就被放弃了),微软的paper修改和实验调试以及作图美化,GRE的准备(基本上当时就是每天早上准备,时间也很紧,又要背单词又要做阅读),再加上美帝一日三餐都得自己准备,所以也算是忙的浑浑噩噩的一段时光。三个研究项目当时实验都出了点问题,以及最后和当时的女朋友因为三观,环境,追求,目标,喜好,不同以及时差,分手了。
那时也就会突然意识到,谈恋爱其实根本不像之前想象的那样,它或许更是一件现实的事情。虽然当时在一起的时候,这些所有的不用说我也都知道啊,当时所有理性的因素都告诉我,当时的决定可能太草率了,但是看到一个你喜欢的人当时那么肯定的跟你说都没关系,一切都可调节的时候,很难不动心吧。自从我懂得恋爱是怎么一回事开始一直到那个时刻之前,我都会觉得,两个人在一起的话,互相喜欢就好咯,要考虑门当户对,要考虑所在的位置,要考虑性格互不互补,要考虑未来的规划,考虑那么多,有什么用呢,喜欢一个人,不就是应该,为了她愿意去改变去尽可能让两个人的轨道重叠吗?但事实是,之前的两段经历都因为这个想法而头破血流,一天晚上,打着雷下着暴雨,独自一个人躺在屋里,听着窗外的声音,深深地感受到了葱娘当初所体验到的,焦虑感和孤独感。
当时想清楚了两件事情吧,第一件事,找到能一直陪伴你的人也太难啦,虽然还是会怀着信息找,但是再也不想经历分手这种耗脑子耗精力小情绪泛滥的事情了。陪你聊几天你就喜欢他,谈恋爱还没几个月就想过一辈子,交个朋友稍微对你好点就想来往一生,难过怨气那么重,悲伤那么多,这都是天真的代价。事实呀,人和人之间想要保持长久舒适的关系,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压迫捆绑,奉承,和一味的付出以及道德捆绑式的自我感动。如后来跟老妹所说的,自己变现实咯,在跟一个人在一起之前会考虑考虑好多好多事情,哪怕自己现在非常非常非常喜欢一个人,但是因为轨道可能暂时没法很好的重合,也就是异地等因素,也不会轻易地把喜欢说出口咯,更愿意继续等下去,等到每天能陪伴彼此的时候,才会毫无顾忌地大声说出来吧~有自己所期待的东西和目标,再等一等有什么不好的呢?
第二件事,确定了我以后不会申phd的抉择。当时决定的那一刻,突然好像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一下子变轻了。我知道自己在没有确定究竟什么课题适合自己之前,盲目的探索会增加自己的痛苦,也没法做到像边老师当时笑着告诉我的那样,做研究是一件快乐的事呀。这个点之前已经说过了,或许我太笨了,直觉和经验往往没有办法指引我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在失去了微软的幸运光环之后,我就是一个在众多实验数据中彷徨找不到方向的迷路者。虽然当时和好久没联系的邪教聊天,邪教说他旁边搞ML的云淡风轻的说了一句,习惯就好,起到了很大的安慰作用,但我当时还是觉得,自己应该不适合这条路了。
最后的结果是,暑研结束,weinan那儿的项目搁浅,微软改了改实验投出去了,暑研的项目因为种种原因进度并不好,决定回学校再继续研究,GRE考了个还过得去的分数。虽然有着一段非常狂躁孤独的时光,但是那边的导师和学长学姐都还是非常好的~也有着非常好的回忆,暑研的小伙伴们也人都很好,只是好可惜呀,有些人可能以后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碰到了,但生活就是这样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