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对乐嘉的“性格色彩学”有过了解(他对于性格的四分类法以希波克拉底的四液学说作为源头。),那么就不难理解汉朝人用五行理论解释人的天性,西方人则认为性格是由星座决定等等理论。
2、回顾一下昨天留下的问题:对“中庸”这个概念,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纲领,汉学和宋学分别会做怎样的解释?
什么是“中庸”?
汉学郑玄:“庸”就是“功用”的“用”,所谓“中庸”就是“中和”的功用。
“中”和“和”分别是两个概念,《中庸》原文这样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发而皆中节”。借用熊太行在“关系攻略”讲过的观点,大意表达如下:发脾气这件事,发不发?对谁发?何时发?发多大程度?都是个学问。——后三问,估计就是“发而皆中节”的学问。)
三句纲领,汉学和宋学分别会做怎样的解释?
汉学郑玄:用五行来解释“天命之谓性”,说木、金、火、土、水分别带来仁、义、礼、智、信。借用一点现代概念来说,如果你的基因里“木”的成分比较多,那你就会比较“仁”,天生更适合做孔子的学生。
宋学朱熹:“性”就是“理”,天理当然是纯善的,那么人性当然也是纯善的。人循着天性而行,走在该走的路上,这就是“率性之谓道”。每个人的“性”和“道”都是一样的,但“气”不一样,所以圣人用礼乐、刑罚、政治这些手段来教大家用正确的步伐走正路,这就是“修道之谓教”。
3、今日思考:讲到这里,你应该会产生一种疑惑:如果你自己不断提升修养,真的达到“中和”境界了,难道天地就会因此而有秩序了,难道万物因此就欣欣向荣了?还不要说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即便是孔子又怎么样,这位大成至圣先师肯定够得上“中和”境界,但结果呢,他自己还不是处处碰壁,他那个时代还不是礼崩乐坏?铁证如山,似乎无法辩驳啊。那么,难道我们被《中庸》骗了不成?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足以动摇人们勤学上进的心。现在就请你认真思考,发挥想象,看自己能不能想出一套合理的,或者虽不合理却可以自圆其说的解释?
答:感觉《中庸》没骗人。原因在于“发而皆中节”这句教导。
“庄子丧妻击缶而歌”、“四大皆空”,道家、佛家的境界实在很难为我们这些俗“气”。
我的虽不合理却可以自圆其说的解释:是依据《论语》中的一段话。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中和”——“中”和“和”,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孔子是“和”的境界多一些,颜回则完全是“中”的境界,故孔子由衷赞叹“贤哉回也!”
人生在世,应先努力达至“和”的境界,方有可能取得俗世成功。
若“处处碰壁”,那就“反求诸己”,修身养性,努力达至“中”的境界。虽“人不堪其忧”,但我“也不改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