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们去了上海博物馆参观。只要是自由行去一个地方,必去博物馆,已是我的旅游项目之一。
总的来说,上海博物馆的展品感觉泛泛,不过还是很长知识的。比如钱币发展史,从春秋时期的刀币、贝币、铲币开始,到战国秦汉时期的外圆内方钱币,这种形状的钱币最常见,一直到清朝都在用,只是大小、厚薄、图案等不同罢了。还有银锭子,不是电视剧里那种银光锃亮的银元宝,而是有些不太规则的梯形体的形状,银体上还有不少大小不一的气孔,颜色也暗淡,可能是氧化了。
古代钱币的发行制作过程,称为“母钱翻砂法”,有“雕母—母钱—样钱—流通钱”四个步骤。这里只是简单介绍,没有具体过程。还有一些制钱的陶范、石范、范盒等,很有意思。
另外,还有一些个人捐赠的外国古代钱币展,尤其是丝绸之路古国的。这些钱币以金币居多,个头都比较小,形状和边缘也不规则,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正面雕刻的图案都是人物,头像或者全身像,比较立体。而中国古代的钱币,民国之前没有雕刻人物图案的,只有字,形状也比较规范,有一些个头比较大还厚实,比如一种方孔钱有成年人的手掌大,七八毫米厚,看着就沉甸甸的。不知要是拿一袋子钱该有多重!
在玉器展中,我对一些带王字旁的字有了新认识。以前我知道这些字都和“玉”有关系,但是有些字还是不知其意。今天结合实物与说明,又认识了一些。
璧,大块双孔圆形玉器,中间孔较小;玦,和璧相似,但是有个缺口,古人用来表示决绝、决断之意,记得《鸿门宴》里范增就频频向项羽举玦示意,让他赶快下决心杀刘邦。应该就是这个东西吧!
环,类似于镯子的玉器;圭(有时也写作王字旁的),最早做礼器,是划分阶级的一种标志,下边方形,上边圆或尖或方形的长条形玉器;璜,弧形玉器,好像是环的一部分,是彩虹的形状,两端或一端雕有图案,做礼器和饰物;琮,祀地礼器,圆形或者方形,类似碗,有的矮一些,七八厘米高,有的约有二十多厘米;含(应加王字旁,没打出字来),是放在死者口中的葬玉,汉代做成蝉形;璋,礼器,半圭为璋,似把圭从中间纵向分成两半后的样子。
2018/8
相关文章,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