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加入了我非常喜欢的作家宋涵发起的“一周一书”读书会,第一周阅读的书目是美国作家Natalie Goldberg的《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这本书我约莫三年前读过,这次重新又读了一遍,依然非常喜欢,很有共鸣。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虽然断断续续“写”了几年,但依然是很不成熟的入门新手。我非常喜欢该书作者倡导的用写作来修行,帮助自己洞悉生活、使心神澄清的观念。也借此机会,梳理我是为何而写。
一、整理想法的需要。这是写的初衷,也是最重要的目的。我是个常常“想太多”的人,在吸收外界信息的时刻更甚,大量的碎片化、不成形的想法占据着大脑容量,不写,会一直萦绕在脑海,时而忘记,时而又想起。“写”是一个对想法进行整理、组装并归类储存的过程,将粗糙的思维碎片从脑海“拎”出来,将其中分离而关联的部分“组合”起来,有时候对于一个观点本身是很模糊的,但是只要开始动笔便会越写越清晰,甚至萌生出崭新的旁枝末节来,所以这也是一个调动思维进行“头脑风暴”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我也将“写”视为一种为大脑“肩负”的方式,我很少回头看所写的文字,因为无形的想法一旦转换为文字便“跑不了”了,无需时刻惦记着,可以放心“忘记”,而实际上经过整理,它们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大脑深处,更便于记忆。
二、吸收转化的需要。无论是读书看电影还是看八卦新闻,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与人闲聊,我们每天被大量的信息包围,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无时不刻在为大脑“输入”大量有用或无用之物,想要去伪存真,将有用的部分真正纳为己有,成为自己知识结构认知的牢不可破的一部分,必须有一个过滤、消化、吸收的过程,而写是一种“输出”的方式,是一个极好的“转换器”,这也是文中说的一个“堆肥”的过程。
三、分享观点的需要。除非以写作谋生,或者想借此盈利,否则写作是件私人的事,这点我是承认的。但如果恰巧借由文字,能与本无交集的另一个灵魂产生共鸣,也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美妙之事事。博客就像我的一个“分身”,所写的东西完全遵从内心,因而我并不向身边所有人公开,只有少数几位亲密的朋友知道这里,这样给了我更大的表达的自由。如若今后遇到有趣的人,愿意敞开平日虚掩着的这一面与他交会,那这里会是了解我的一个途径,若聊到某个问题,我刚好有过自己的看法,直接分享博文给他,也省了重复言论的力气。
四、辅助记忆的需要。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时刻,大脑不时有美妙的想法精妙的灵感,这些都是天赐的宝物,但它们又几乎转瞬即逝,因我们的记忆和精力都是多么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所以,“写”是一个自带“美图秀秀”功能的照相机,过滤一切的消极负面沮丧悲哀,留下你唯恐忘却的美好时刻。是的,我希望自己的文字都是积极的,对自己来说,只有愉快向上的部分才有“加深记忆”的必要;对正在看我文字的人来说,我也不愿他们花时间收获了一堆消极与倦怠,正如我也常常需要从他人那儿获得正面力量。(“我们应该认清我们的内在是很美好的,应该散发我们的美好,并在我们的外在创造出美好的事物。内在的丰美,亦即自我意念与作品一旦联结,便可带来大多数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宁静与信心。”)
“相信你所爱的事物,坚持做下去,它便会带你到你需要去的地方。别太过担忧安全与否的间题,一旦你开始去做自己 想做的事,内心深处终将获得很大的安全感。”但愿在今后的漫长人生中,我们时刻跳动的心,始终有一处温暖的归属,得以安放。
小作业 读书随笔 一周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