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根据收益-半衰期模型,为了将看公众号,博文,讨论精华的时间转化阅读收益,延长碎片阅读半衰期。每篇文章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与反思,并不是单纯的留言。
业务流程
思路:输入、内化、输出
工具体系
印象笔记----收集、记录
幕布--文章理解
excel---登记筛选
简书---作品有声
processon ----制作和优化流程
机制、规则、应用范例
新输入的文章信息,一天一清。excel登记情况一周一筛选产生高频分析。
思路解读
第一步、初步搭建小系统
整个小系统,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内化,而知识内化又是自己最薄弱的地方。一开始没有什么思路,于去找到宫友们完成的各种阅读小系统,还有大神们的留言,看看他们是怎么将知识内化的。
- 看文章小系统ing
- 拆解170208文章模型(鲜鲜)
- 八步重构阅读法
- 【小系统】如何阅读永澄老师公众号文章
- 搭建自己的小系统:如何更好的吸收老大的文章
- 碎片信息管理小系统1.0
- 打造小系统(RIA便签读书法—学以致用)
经过这些小系统的分析,发现大家进行文章解读的方法主要有:八步重构阅读法,PORT,GROW,黄金思维圈等。
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留白“人事书网”,输出按“道、术、器、用”进行分类,文章结构解析等。
最后根据自己的所理解的,初步搭建小系统。
此处应有初稿,可惜没保留。最初的设想是:1.早上六点看推送,留言;2.不理解的地方留疑;3.中午看留言找伙伴们的思路;4.提取关键词,关联文章在表格登记;5.随意翻看或根据标题翻看往期文章;6.在4中记录新的理解;7.4中找出高频文章,套路,模板,花一周时间研究透彻;8.列出所有与7中相关联的文章,回到2解疑,回到3对比,回到4重构关键词;8.构建心理表征。什么是心理表征参照《一个概念秒杀所有学习方法》
第二步、系统化
之后就是怎样真正的进行系统化。自从永澄老师一直提系统化以来,系统化的重要性已刻入脑中。从系统化层面思考问题就像降维打击一样,比只关注表象,枝节的人不知道高处多少个层级。同时在上一篇《从0开始搭建小系统》的简书文章,有一位读者问了一个问题:流程优化和系统化有什么区别?我一直还没回答。因为确实自己都搞不清楚,没敢去回答。这几天特地看了《系统之美》,书中说到:
- 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构成要件: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
- 系统思考研究者有时将这些常见的、会引发特定行为的系统结构称为“系统基模“....只要懂得系统原理,就可以在恰当的地方施加干预措施,从而获得期望的转变。
- 如何才能知道你观察的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堆材料的集合?
1.你能够识别出各个部分吗?
2.这些部分相互之间有联系吗?
3.这些部分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影响和它们整合在一起时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吗?
4.这些影响和长期性的行为在各种环境中都是固定不变的吗?
这个初步搭建的阅读小系统,要素为:输入的内容,理解的方法,各种工具,每个流程。功能或目标呢?
目标一开始设定的是心理表征,但想到心理表征不是一天两天,一次阅读就可以产生的。后来调整为“作品有声”。作品有声,参考永澄老师博文《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
但作品有声是真正的目的吗?
作品有声为了什么?
为了价值增长。
怎么价值增长呢?
这里留白。
要素有了,目标有了,连接呢?怎么把这些要素连接起来?这些感觉只是一个流程,各要素之间怎么产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连接又有多重要呢?
再看《系统之美》中说到
- 改变要素对系统的影响最小......总之,只要不触动系统的内在连接和目标,即使替换掉所有的要素,系统也会保持不变,或者只要发生缓慢的变化。
- 改变系统中的内在连接,会让系统发生显著的变化。
- 目标的变化会极大地改变一个系统,即使其中的要素和内在连接都保持不变。
从而看出,撬动系统变化的能量级别是,目标>连接>要素。
初始目标为构建心理表征,这个是有大能量的目标,应该保留。但前面说了,构建心理表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需要一个显露的目标来使系统先运作起来,所以还是把“作品有声”作为系统中要达成的目标。
目标定了,再找连接,一个能撬动整个系统的“杠杆点”。
这里想到反思的过程,假设--验证--替换假设。知识学习的过程不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吗。初级产出的东西就是一个假设,我们需要通过经历、践行不断去验证初始假设,然后用更合理的假设替换原始假设。在这个系统中,我怎么去更好的验证假设呢?
既然目标是“作品有声”,就要充分用作品有声验证假设。作品有声怎么验证假设?这就需要获得大量的反馈,所以连接点我设置为“反馈”。
第三步、完善小系统
最后制作的小系统如下
这个小系统还在试验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