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复盘力训练营第三阶课堂问题)《苹果树》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作品,大致内容是男主人公是一个富家公子哥,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女主——一个质朴单纯美丽的农家少女,被深深的迷倒,他在苹果树下示爱,甚至想带女主去私奔,而女主也揣揣不安的心态下爱上了这个气度不凡的男人……。而当男主回到城市,结识了同样美丽,身份和他匹配,更加优雅聪慧的富家千金时,全然忘记了和农家女孩的山盟海誓,和千金小姐步入了婚姻殿堂。若干年后,男主和妻子故地重游,却意外发现女主的坟墓——原来这个专情的农家少女因为男主的离开,当时就殉情了……
我没有看过书,这次再次发挥了我恬不知耻,胡言乱语的风格,开始我的断章取义——我觉得,这对男女开始以为幸福是棵苹果树,树上的苹果,就像当时对亚当夏娃那样有莫名的诱惑,而当他们摘下苹果后,发现吃掉的往往是苦果,那些甘甜的果子永远在树上——这可能就是《道德经》的“有无相生”吧!
或许我的理解和书想表达的含义大相径庭,但是唯一肯定的是,私奔这个事实其实并没有发生,发生的最多只是两个相爱的人“当时”的想法。
“当时”这个词,我觉得很有意思。如果用《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来理解,我觉得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处世之道,这才能适应世间万物的不断变化发展。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可以叛逆,可以离经叛道,面对世俗伦理,追求我们期望的人生,甚至可以私奔,可以背叛自己的誓言,不必有道德的拘束。而当我们年华老去,已经有了成熟稳定的三观,就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作为一家之长,作为在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要成为维护传统家族文化、社会价值观的表率,那么就必须要回归正统,追求安静祥和、恪守本分的人生。
年轻的时候,就像春夏,是我们“养阳”的时节,这个阶段要积蓄精力,释放活力,尽情的吸收阳光雨露,经历春风夏雨。此时肆意的“生”和“长”,是为了未来尽情的“收”和“藏”,所以,昨天和国庆师兄讨论,找老公要找玩过的,找媳妇要找伤过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些阅人无数,经历过挫败的人,更懂得珍惜,这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含义。
进入中年以后,就要蓄养阴气了,要更加内敛和审慎。今天和洪波师兄讨论,她说如果年轻的时候早点学《道德经》就好了,而我则不这么认为,道德经追求的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对于未经世事的年轻人来说,非常容易理解成消极学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往往是功成名遂身退后的至高境界,而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那种从始至终的不作为状态。
只有我们经历过无不为,才知道无为之可贵;只有自己领略过刚直不阿、刚愎自用,不做斑马做野马后的痛苦,才知道以柔克刚,上善若水,给自己身上画上黑白条的益处——这也是一种阴阳调和。所以,《凄凉别墅》的那个主人公,回到“物非人也非”的老房子,他或许会发现过去的逆境才成就了现在的善缘,战争中所有痛苦的经历,对现在而言,都是一笔财富。
回到《苹果树》这部诺贝尔名著,当男主看到女主的坟墓后,他会后悔吗?他和富家小姐几十年相敬如宾的生活,真的是他所向往的吗?不得而知。所有“门当户对”的选择都没错,都是为了未来的一种明智的远见。在我们斥责“陈世美”、“司马相如”时,进入他们的情境,我们也会化身他们。
我们只需要考虑的是,在自己选择的婚姻中,我们是不是找到了真实想成为的自己。我们是不是通过婚姻,我们得到了作为人类最应该视为成功的元素——从“实”的方面讲是后代的质量,从“虚”的方面讲就是所谓的幸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婚姻就像人生,机会只有一次。大部分人不会频繁的试错,因为,成本太高,几乎就等同于耗费我们的生命。其实,我们无论选了谁,都有可能会是殊途同归,最后回归到就像左手拉右手。我想起了小乐老师讲的那个“家庭幸福原理”(具体什么原理,名字忘了),总有一种物质,可以补偿我们在婚姻中的得到和失去。
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夫妻关系中,学会彼此妥协和相互适应,在家庭关系中懂得什么该放手,什么该抓紧,这就一种阴阳互补吧!当我们放下“爱情”这个伪命题,找到“幸福”的本源的时候,当我们在人生这剩下的几十年中,知道如何“收”“藏”的时候,或许,才是得到了新的“生”、“长”,甚至“化”,进入生命的第二曲线的一个新的开始。